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牢牢抓住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抓住了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新时代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重构的关键一环,为高校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高校应坚持破立并举,建立并逐步完善高校内部评价实现机制,探索、重构科学的,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内部评价制度,促进教育要素、办学要素优化配置与效能转化,助力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内部评价机制构建须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就是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导向积极制定评价标准。一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将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相适应的要求落实到评价体系中。二要发挥导向与激励作用,坚持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引导和激励评价主体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就是要整体把握、统筹实施。高校内部评价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要素,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特点。既包括对教育对象的评价、教学工作者的评价、教学(教育)活动的评价,还应包括对教育环境的评价等。须加强体系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把握关键要素,分步骤分阶段,全方位统筹推进。
操作性原则。操作性是指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支撑有力,工作机制要实施有效。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必须能真正推进教育目标的实现。结合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切实处理好部门的工作接口问题,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落实,提高评价工作的效度。通过机制重构和评价改革,真正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潜心育人和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内部评价体系的多维度构建
评价类型。高校内部评价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分别采用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价等不同类型。目标评价适用于评价可量化的要素,比如生师比、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过程性评价适用于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形成性评价,而绩效评价则适用于部门(机构)的管理评价。三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办学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以及教育目标任务的达成。
评价层次。内部评价方案的设计应包括学校综合办学评价、学院(部)办学评价和专业办学评价三个层级。不同层级的评价指标的设立、权重的分配、实证的选取要互相参照,下级指标应能支撑上级指标的达成。评价标准要相互传递,保持上下层级的评价标准协调一致。不同层级的评价还应注重相关数据与结论的借用。
评价对象。内部评价要抓住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不同评价对象的特性,设计适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评价方面,高校各专业要建立涵盖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学业成绩形成性评价体系,探索学生成长的增值评价,健全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教师评价方面,要紧紧抓住师德师风评价和教育教学实绩评价,引导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让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改,设计课程方案,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展演等;鼓励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提升教学质量。管理评价方面,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成效,重点评价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和部门管理人员服务人才培养,服务本科教育教学情况,要突出工作绩效考核。
三、高校内部评价机制的实现路径
重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保障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优化质量标准,改进评价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梳理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制定、考试(考核)组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进一步修订质量标准,完善管理办法。突出教学实绩,完善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评选奖励办法,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处理规定,以及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等,完善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评价标准与评价办法。
改革科研和社会服务评价。坚持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构建涉及全过程管理的多维度、分类、开放的科研跟踪评价体系,强化创新质量、实际贡献、标志性成果、学科交叉创新成果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的考评导向,将知识产权转化纳入评价体系,完善适合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应用研究和集成创新的科研评价体系,重点衡量理论创新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并逐步将评价标准改革成果用于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涵盖人才培养(培训)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以及物质资源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服务评价体系。
完善人才队伍评价。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评价标准,从教师独特、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出现违反师德规范底线的负面问题等方面做好评价。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评价,重点考查教师人才培养的实效。
健全服务保障评价。高校的服务保障主要指,为保障立德树人这一人才培养任务的顺利完成,各部门(机构)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充足的教学经费、先进的图书资料、完备的设备设施、完善的后勤服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与教材供应等条件保障。评价时要重点考查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条件保障度。
四、“五位一体”大学内部评价机制构建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成立质量文化建设推进委员会,健全质量内部治理组织与机构,明确治理职责,理顺治理程序与流程,强调全员参与,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工作与责任制度、评价与奖惩制度。突出质量治理理念,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的质量内部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教师与学生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名师等荣誉体系,激励、引导教师加大精力投入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完善质量评价方式方法,对于教学投入不足,育人成效差的教师建立约束与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的正确导向和正向激励作用,突出评价育人成效,加大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在教师专业技术评聘、教学奖励评选中的应用。要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处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建立以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核心的学生管理与激励制度体系,激发潜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
深化岗位聘用改革。以深化岗位聘用改革为突破点,推进人才评价机制等人事制度综合改革。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任务分解,合理调整岗位设置,科学制定岗位任期目标。设定专业负责人与课程负责人等岗位,建立“人岗相适”的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责任制度。建立学校人力资源规划、配置、发展和评估的科学机制,建立人力资源队伍分类评价和分类发展的制度。引入多元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将与岗位相关联的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作为主要评价内容。
完善校内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优化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提高教学工作所占比重,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完善绩效改革、分配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学校制定的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实行学院分类指导和评价,突出对二级学院办学成效的考核激励,建立与考核结果挂钩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动态建设。
培育大学质量文化。以先进的内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用科学的方法调控过程,加强建设,逐步形成自觉追求质量、自查自纠、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引导师生主动关心质量文化建设,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质量治理,自觉追求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提升质量制度文化与质量行为文化的建设水平,并内化为师生的质量价值观。通过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切实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文件精神。潜移默化,将学校质量文化内化于学生的精神特质。
(作者简介:谭秀森,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作者:谭秀森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