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产业升级加快,人才供给与经济及产业发展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为了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党中央、国务院进行了重要部署,以推进教育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转型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做了顶层设计,以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并确保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新使命。人才培养究竟如何更好地对接现实发展的需要,这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明确办学定位,抓好学科及专业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和服务应用人才的摇篮。此类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2017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人才,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2020年,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概括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坚持区域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依据所确立的“区域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抓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打好基础。首先,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需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及发展现状,在持续壮大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特色学科,增设符合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发展需求的新专业。应用型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既要密切关注现实需要,以行业变化为方向,确保人才供给与需求有效匹配,但又忌过于功利,应当在宏观把握相关产业的背景下,在关照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遵循学科发展、建设的规律,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通过持续不断的投入、发展,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力争将其建设成业内名校、名专业。
应用型专业强调知识应用和社会实践,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师资建设的关键环节,需紧紧围绕“应用”“实践”来展开。课程体系的设立要契合“应用”。首先,设置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要适应行业、产业、企业需求。同时,为了紧跟现实发展需求,要不断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其次,加强实践教育,尤其要加强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的设置,使这类课程达到规定的占比,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还需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及配套奖励政策,以敦促和激励师生参与实践。应用型专业教师需兼具实践技能和专业教学能力。加强应用型专业师资力量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强师资引进、优化教师结构。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助力专业建设,夯实“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二是提升教师能力。支持教师到高层级学校学习、交流,以汲取更先进的专业知识;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掌握新技能。三是优化评价机制。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制度改革,激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
积极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的模式,将有利于共建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甚至是社区等协同育人,将更为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人员协作、办学合作等。尤其是在合作办学时,将会充分发挥高校、企业、行业组织等主观能动性,发掘多方协同育人的利益驱动点,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与企业、行业组织,甚至是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共同商讨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工作开展、共建实践平台,从专业导向、行业认知、专业素质等方面协同培育,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实现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技能提升,持续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更好地锻炼其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高校教育提出,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校企合作主要模式有学校向企业输送实习生,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及就业机会、企业员工在学校兼课,学校为企业培训职工、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三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具体执行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一是以应用型重点院校为龙头,以企业群为依托,全面构建实训基地,推动校企联合教学;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鼎力支持校企合作、表现突出的企业予以奖励;三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方式,以推进校企合作纵深发展、规范运行。
应用型高校要进一步坚持产教融合,并不断创新相关运行模式,有效对接区域人才需求,以提升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积极与产业发展融合。如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国内外著名学术机构建立联合研究平台,既能促进教师科研与产业的融合,使研究成果对接企业孵化,对接国家和产业需求,同时也能让学生深度接触前沿科技。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在与国外企业、机构的合作过程中,其国际化办学水平也相应得到提升。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区域发展需要的精准对接,既能让学生锻炼技能、提升服务水平,也为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逐步完善应用型人才评价机制
应用型人才评价标准更应侧重技能掌握、技术应用、服务质量及其创新。因此,对应用型人才的考核、评价等亟须创新。通过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并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使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
应用型人才评价需结合国家指导方向,同时也要突出各自特点,因此,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为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导向。2020年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应用型人才讲求技术应用或服务提供、侧重技能掌握和动手能力。因此,在组织实施人才评价时,要不断创新评价工具,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展各阶段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甚至对毕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进行跟踪调查与评价。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才强国建设和产业升级的人才供给。应用型高校关注经济发展、产业创新需求,担负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相关学科发展之重任。其在办学思路、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资源统筹、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布局,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及产业迭代升级逐渐走向共生共创、共享共赢。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的不断创新,必将更好地促进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融合,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王丽亚,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
作者:王丽亚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