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人 | 朴素的情感 伟大的情怀 ——读《毛泽东的教师情愫》有感
发布时间:2021-05-28 08:24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5月刊作者:济南大学 丛晓峰 A+A-
-分享-

书与人

 教师是高尚的职业,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一直从事教育研究的韩延明教授,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写成了《毛泽东的教师情愫》一书。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卷宗和公开、口述的历史文献,饱含深情地描绘毛泽东的教书岁月、尊师情怀以及教育主张,读罢令人感动。

“情愫”的最贴切含义是“本心,真情实意”。作者很好地找到了写作切入点,那就是毛泽东同志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本心”与“初心”。毛泽东定位自己是“学教育的一个人”,认为自己“最适合于教书”,乐于“当教书先生”,特别是到了晚年,毛泽东尤其喜欢与人谈论自己当年那段教书岁月。教师是毛泽东一生向往的神圣职业,正如他向埃德加·斯诺讲述自己报考师范的经历时所说,“我也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前途’,我差不多已经做出结论,我最适合于教书”。这种朴素的“初心”深深地影响着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

“情愫”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真实的朴素情感”。这本书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资料的搜集、框架的设计,还是文章的写作,贯穿通篇的是毛泽东的“教师情结”和“尊师情怀”。在作者笔下,毛泽东对教师职业的孜孜以求是那样执着,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是那样深透。早在1920年,毛泽东在《湘教职员请撤惩张敬尧》中写道“窃我国今日要务,要急于图强,而图强根本,莫要于教育”。1950年,毛泽东在为《人民教育》题词中写道“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这些都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充分肯定、关心和期望,从这些主张中,我们也可以深切感受到教育在毛泽东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的命题。作者运用了大量篇幅来写毛泽东与其老师的故事,写他们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不仅写他的私塾、高小、中学、师范、北大各个时期的老师,还写他的英语老师,这些内容都十分亲切、感人。一个又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耳目一新。如毛泽东与他的老师徐特立的故事,作者深入挖掘资料,把他们师生同道“战犹酣”等场景描述得绘声绘色,让人身临其境。书中“韶山冲设宴谢塾师”等章节,生动地讲述了毛泽东对他的私塾老师毛宇居的尊敬、与高小班主任谭咏春的深厚情谊。作者还运用浓重的笔墨,记述了毛泽东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的老师们,特别是写杨昌济先生的忧国情怀、道德操守、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对毛泽东的深远影响。这些故事描绘得极为传神,引人入胜。邹春培、毛麓钟、李元甫、贺南纲、符定一、胡汝霖、黎锦熙、罗元鲲、萧克琳、谭戒甫,这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的伟大一生。

韩延明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熟稔教育发展规律,这就使得他在写作这本书时驾轻就熟。所以,他在书中不仅写毛泽东的教育情怀,还深入地描绘了毛泽东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主张,如毛泽东推行教劳结合,主张教育不能脱离劳动、不能脱离社会,要注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强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教学法的研究;要注重考试方法的改革,加强师生的互动;等等。作者还通过生动的事例记述了毛泽东对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关注,如在抗大办学期间,毛泽东在启发式、调研式、讨论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方面进行的大胆尝试。他竭力反对注入式教学,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认为注入式教学的根本特点就是“灌”,就是填鸭式,这样就容易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主张对新时代教育的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写伟人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作者既着笔伟人的伟大之处,又用更多篇幅、笔墨写伟人平凡的地方,从小处入手,这就让人感到自然、亲切。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秉持的“重要史实有把握、重要文献有依据、重要讲话有出处、重要引文有来源”原则,这也就使得全书资料翔实准确,语言清新流畅,信息含量非常大。“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毛泽东的教师情愫》这本书的出版也就具有了更大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


作者:济南大学 丛晓峰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