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半岛最东边蜿蜒漫长的海岸线上有一座大乳山,当地千百年来流传着“三圣母救众生”的传说,有着极浓厚的母爱文化。革命战争年代,位于乳山的胶东育儿所,300多位乳娘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养育了1000多名八路军的后代,演绎了真人版的“三圣母救众生”故事。
1948年10月,胶东育儿所育儿股第一组合影
敌后封锁中筹建 300多名乳娘哺育无私付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入侵山东,不久山东全境被日军占领,胶东地区的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中被迫频繁转移。时刻准备行军打仗,孩子无法养在身边,有的只能将孩子送给老乡,有的忍痛直接把孩子放在路边,祈求能被好心人收养……
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主要收养党、政、军干部子女及烈士遗孤。同年9月迁至牟海县田家村,村中前后两排共12间的大房子,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胶东育儿所旧址所在地,如今,当地村民们对胶东育儿所的故事如数家珍。
位于威海乳山市田家村内胶东育儿所旧址
据这些房子的屋主71岁的沙红基回忆,他的父亲沙树臻当时是地下党。这两排房子是爷爷带着叔叔伯伯们给父亲盖的婚房,被父亲捐给胶东育儿所当住所。为了让孩子们能生活得好一点,父亲特意在房子里盘了两个大炕。大一点的孩子生活在育儿所,小一点的孩子则寄养在乳娘家里。
为胶东育儿所作出贡献的部分老同志合影,前排右二为胶东育儿所所长张福芝
在当时的情况下,给八路军的孩子当乳娘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带孩子不仅是吃苦,更重要的是要担风险,但育儿所的工作人员很快在周围村里物色了第一批乳娘。这些哺乳期的妇女听说要喂养八路军的孩子,主动给自己的孩子提前断奶,将所有的爱倾注到八路军的孩子身上。很多乳娘本身就是军属或烈属。为了隐蔽,孩子们随乳娘分散在各村居住,他们从小到大都称乳娘是“妈妈”。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胶东育儿所所在地,有300多名无私的大嫂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超过1000名革命后代。
精心照料视如已出
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1944年,育儿所将工作人员分成了总务组、医务组和巡视组三个小组,总务组负责生活供应。当时根据地的经济环境也很艰苦,党组织和政府每月按孩子年龄的大小,分别发给细粮22斤、20斤、18斤,每年按春、冬两季把布和棉花发给乳娘,为孩子做衣服。前方部队从敌人手中缴获到的战利品,凡是育儿所能用得着的,部队都会想办法及时送到。医务组的同志经常深入到乳娘家,为孩子和乳娘检查身体,向乳娘宣传卫生常识,以预防各种疾病。育儿所要求每个乳娘做到:春秋季节每三天给孩子洗一次澡,夏天每天洗一次或数次澡,冬天七至十天洗一次澡;孩子的衣服平时三天洗一次,夏天一天洗一次,绝不允许让孩子喝生水、吃冷饭。
小朋友们一起吃饭
1946年春,姜格庄村的大班小朋友合影
乳母肖国英的养子初来时身体虚弱,为了腾出更多精力抚养这个孩子,肖国英把自己的女儿送回莱阳老家,自己全心全意地照顾这个素昧平生的孩子。她说:“这是八路军的孩子,八路军帮我们打鬼子,把孩子给你了,这是信得过你,你怎么能不给人家好好照顾,八路军的孩子可比俺自己的重要。”
乳母沙春梅当时领养的孩子叫春莲。春莲刚来时才两岁,身体虚弱,坐都坐不稳,难以站立。沙春梅将她视为己出,非常疼爱,如果有什么好吃的,小春莲都是头份儿,自己的亲生孩子常常只能眼巴巴在旁边看着。
乳娘们待孩子,真是比自己的孩子还亲。这些朴实无华的妇女用她们的全部心血,使育儿所的孩子在残酷的“扫荡”和多次迁徙中,无一损失,堪称“人间奇迹”。
血雨腥风中的无私奉献
1942年初冬,胶东地区的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一年,日寇对马石山一带实行了惨绝人寰的“拉网大扫荡”,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当时,育儿所分散在各个村庄的二三十个孩子都在他们的拉网搜查和频繁轰炸的范围之内。
在这关键时刻,胶东育儿所的乳娘们立下“我在孩子在”、“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的誓言,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她们把最后一滴奶留给乳儿吮,最后一口粮留给乳儿吃,最后一件衣留给乳儿穿,最后一丝生机留给乳儿,生死关头甚至舍弃亲生骨肉。
威海妇联看望乳娘姜明真(中间老者)
有一次,为了躲避日军的搜查,乳母姜明真和婆婆抱着被奶养的孩子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跑到附近的山上躲避,姜明真找了一个隐蔽的山洞把福星藏在里面,当她又要往山洞里放自己的孩子时,立刻想到:自己的奶水只能喂一个孩子,两个孩子放在一起,喂一个,另一个看见了就要哭闹。为了避免暴露目标,她让婆婆照看着福星,把仅十个月的亲生孩子送到另一个山洞。她刚返回婆婆和福星藏身的山洞,敌机就开始了轰炸。在轰炸的间隙中,她清楚地听到了自己孩子的哭声,婆婆忍不住硬要过去看看,姜明真忍痛对婆婆说:“娘,千万别过去,要是被搜山的鬼子发现了,福星的性命就难保了。”婆婆只好噙着眼泪咬牙坚持。鬼子走后,她扒开洞口,发现自己孩子的手脚鲜血淋漓,小肚子哭得胀鼓鼓的,回家不几天就死了。
山东学前教育的摇篮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育儿所也有了较大发展。经胶东行署批准,育儿所从山区搬到离乳山县城较近的平原地带——腾甲庄村。为了提高保教质量,育儿所根据年龄把孩子分成两部分。一是小学部,对7周岁以上的孩子进行普通的小学教育;二是幼稚园,抚养管理6周岁以下的孩子。教育设备也有了很大改善,安装了一些大型玩具,还设置了音乐舞蹈、游戏、故事常识等课程。
乳儿“开坦克”与小朋友玩耍
女孩们跳起舞蹈
解放后,育儿所绝大多数孩子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根据上级批示,除少数工作人员调离外,其余全部同孩子一起移交给乳山县,改名为乳山县育儿所,受乳山县人民政府领导。1955年8月,乳山县育儿所撤销,原胶东育儿所有9名找不到父母的孩子,由乳山县机关工作人员领养。至此,胶东育儿所胜利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乳娘佟玉英(中)与被奶养的孩子王永胜(左)一家合影
而育儿所内的乳娘和保育员出于对孩子们的热爱,不少人选择继续发光发热,成为解放后山东第一批学前教育骨干教师。
据了解,在育儿所撤销后,一部分合并去了乳山机关幼儿园,还有一部分去了临近的青岛。如保育员王爱翠先分到青岛市民政局,后来到了公安局幼儿园。先后牵头成立了公安局幼儿园、政府幼儿园、自行车厂幼儿园等8个幼儿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胶东育儿所的部分孩子和保育员合并到青岛新筹建的市立托儿所,就是现在的青岛市市南区文登路幼儿园。2019年11月,文登路幼儿园专门组织了“忆胶东育儿所红色传承”主题座谈会,邀请首批从胶东育儿所迁来的乳儿及保育员相聚座谈,为大家再次揭开那段难忘的历史。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如今,大多数乳娘已经离开人世,然而时空却割舍不断“血浓于水”的恩情,胶东育儿所这段特殊的历史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红色乳娘和乳儿的故事永远没有完结。
乳儿与乳娘宫云英再次重逢
2
015年9月23日,6位老人来到大乳山脚下,栽下一片感恩母爱的敬母林
后记
如今,依旧掩映在大乳山田家村青山绿树下的胶东育儿所原址已成为乳山市红色教育基地,而当年那些质朴勇敢的红色乳娘大多已不在人世,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座红色圣地里孕育出的“乳娘精神”,她们展现的大爱无疆和民族大义,生动诠释了胶东人民以命相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在抗战墨重彩史上谱写了浓的篇章。
胶东育儿所的红色乳娘用生命护佑幼儿,是山东学前教育和保育工作的先行者。也许她们并不懂得多少教育理念,却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证明了什么是学前教育的最高标准,那就是给孩子如妈妈一般的爱,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妈妈的照护下健康成长,这是最高的师德师风,也是最值得当今教育人学习的地方。而一部分乳娘和保育员在解放后继续奋斗在教育一线,继续传承播洒“乳娘精神”,为新中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更是值得山东教育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记者 王煜玲)
作者:王煜玲
编辑:白天
9月1日,山东大地校园焕彩,开学盛典如约而至。开学仪式从传统到科技赋能,从爱国教育到梦想启航,全省各地中小学、幼儿园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