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最早可推至秦汉时期,是泰山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摩崖石刻也是一种艺术,是对生命伟大处的瞬间感知、即时即地的审美体验,绵延两千余年,直至今日我们依然能获得相同的体验。
中国古典山水审美活动是以“天人合一”为文化背景的。泰山主峰之巅玉皇顶上有一块顺治年间的石碑,上刻四个大字———惟天在上。泰山作为五岳独尊,玉皇顶作为泰山极顶,在人们心中,登上玉皇顶便可与天直接对话。天在古代文化中有着如父母般的神圣地位,人们崇尚山水,敬畏天地。《易传·说卦传》有言:“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里的父母当然有拟人的意味,但天地对万物而言,本就有生育、养育之恩。《易传·系辞下传》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成生命便是天地之大德,只此一点,人就必然要敬畏天地。“惟天在上”便有敬畏天地的意味。这里的“天”不必有人格之实体,自然之天也要敬畏之。敬畏人格之天需要祭祀,敬畏自然之天便要心中有“诚”。诚,意为内心的真实、真善。《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之道便是生育万物之道,人虽不能生育万物,但可以参赞化育。所谓“参赞化育”,便是辅助天地化育万物。“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参,便是三,与天地并列为三,就是与天地合一。天地人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是无法分割的。宋代理学家张载曾言:“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内心至诚,便是内心澄明,便可与天地同一。
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没有隔阂,只有和谐共生,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之间。“惟天在上”是一种人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审美体验。
人们对山水的喜爱自古有之。正所谓“庄老告退,山水方滋”,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但玄言诗却“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谢灵运、陶渊明等人转而寄情山水,写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影响还在其次,这种归园田居、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的逍遥心境吸引了众多文人。唐代的孟浩然、王维,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多少文人墨客都陶醉于山水之间。山水在古代文人心中不仅是自然景物这般简单,山水也是享受心灵自由的场所。正如苏轼所说:“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山水是静的,是闲的。虽不能永远处之,但短暂处之也能洗涤心灵。泰山山间有一块石刻上题四字———“暂远红尘”,便是此意。
泰山有一处石头上刻了三个大字———“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讲的是逍遥物外的精神自由,无须凭借。泰山摩崖石刻中有许多反映这一主题的内容,这种逍遥物外的审美体验至今仍为我们所感触。这在诗人李白那里同样存在。李白在天宝元年游览过泰山,留下了《游泰山六首》。几乎每一首都清新飘逸,颇具“仙”气: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
李白的泰山之游充满了对精神自由、横绝太空的审美体验: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
人与天地融为一体,人的精神可以四处飞扬,寄情山水。直至今日,当我们登上泰山时,依然有超然遗世的体验,这何尝不是与李白等古人的对话?
在山水审美中,瞬间感触天地化物的流动过程,还可以获得一种对万物发育的生命体验。最著名的一首描写泰山的诗,当属杜甫的《望岳》了。一进南天门便能看到“未了轩”,此语便取自该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山间亦有石刻“造化钟神秀”。“造化”乃是天之化物,也就是“生生”,《易传·系辞上传》有言,“生生之谓易”。生生便是创生生命,生命无限地延续,不断地生成,以至无穷。山水在自然界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泰山山间瀑布有一处写着“河山元脉”。“元脉”意味着发源地。当然,泰山并不是地理的元脉,但它在精神上却是河山元脉,人们在泰山上感受到了天地化育万物的自然过程。其他石刻例如“体乾润物”“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也都表达出这一生命体验。
《易传》讲乾之四德———“元、亨、利、贞”,并指出“亨者,嘉之会也”。《说文解字》释“嘉”为“美”,亨便是美好事物的融汇。“亨”常与“通”连用为“亨通”,“造化钟神秀”,“钟”有聚集的意思,也就是“亨通”,泰山集中天地神秀之气化育万物,成为山水之“元脉”,体现着生生之美。可见,美好事物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融汇,而是要以“通”为标准。《易传·泰卦》讲“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所谓“通”,便是万物化生过程的顺畅通达。这是天地之大德,天地之大善,同时亦是天地之大美。可见,“生生”不仅是古人哲学上的思考,更是一种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审美意识。诗之意境与词之境界、书之“筋骨血肉”与画之“气韵生动”,无不体现出“生生”美学的意蕴。
人们在欣赏泰山时必然有着极为丰富的审美体验。正如苏轼在庐山所言,“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我们如果想与泰山有深入的交流,还需要更多的考察体验。
作者:山东大学 刘汉君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