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言警句都在提示我们读书的重要与必要。然而,在阅读方式日益多元、阅读资源日益丰富的当下,大学生如何实现高质量阅读呢?
提高阅读效能与质量的关键是要有效能意识,进行阅读前要调整好心绪,专心致志,否则看了半天还停滞在同一页,或阅读内容根本没有入脑,这样的阅读几乎无效。另外,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所以阅读要有目的性,带着问题进行针对性阅读,方能提升阅读效能。通常,我们可以根据阅读目的将阅读分为兴趣型、专业型、综合拓展型、了解型、参考型、借鉴型与运用型等几类,针对不同类别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就专业阅读来说,要有较强的学科意识,有意识地结合所学理论进行专业思维与对话,还要尝试拓宽思维,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理解。比如,对于《三国演义》《论语》,从文学、史学、管理学等多个视角均可进行解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快地完成学习迁移与比较借鉴。
其实,看书慢或效果不佳、效能不高通常源于不感兴趣、不专心、阅读少、积累少或看不懂、缺乏深度阅读等等。高质量阅读一般在开始时速度较慢,然而似慢实快,因为读快了或许不能将阅读内容全部吸收。欲速则不达,经典佳作一般需要字斟句酌、细细品味。深度阅读可能会使阅读速度下降,但这不是效能低,要科学区分原因。边读边做笔记,有深入的思考与理解,看似速度慢但阅读质量高,最具启发性与感悟性,也最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阅读有厚积薄发的功效,如果阅读积累少,对已阅读内容生疏或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与“前理解”,学习迁移能力不足等,就不能较快较好地认知、理解、联想与融会贯通,因此阅读需要积累。对于熟悉的内容或许可以一目十行,很快理解,而理论性强的内容则读起来尤慢,但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熟能生巧、触类旁通,速度加快。
很多事情只要热衷总能抽出时间去做,而所谓没时间往往是托词。所以,一定要学会发掘阅读动力。鲁迅先生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阅读时间需要规划与管理,更需要认识阅读的价值与重要性,这样才能逐渐养成阅读习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与热爱可以产生阅读的吸引力。兴趣与热爱均可以激发与培养,有时求知欲、责任或者成就都可以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与关注。与古时囊萤映雪、画荻教子、书非借不能读等反映的艰苦读书条件相比,现代大学生有充盈的图书资源,更应倍加珍惜与充分利用。况且读书多了,体会到读书的价值与成效也会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与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所以选择好的阅读方法也很重要。一是精选精读。读书如交友需要有所选择,好书精读胜过滥书一摞。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二是学会做阅读标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读一遍,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作标注。读完一本书最好写一写读书笔记,记录主要内容或者感想体会,可以做思维导图,也可以写读书报告、书评等。三是质量优先。读书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应讲求效益而非一味追求速度与数量,这就如同吃东西,消化吸收了才真正有益于健康与成长,否则囫囵吞枣只会消化不良,读得快忘得快。四是要多同他人交流切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以通过读书会等,与他人进行分享、交流,或者向他人请教。五是要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读书有音读、义读、情读、美读几个层次,一本书通常需要读好几遍,才可以统摄所有的阅读层次,所以要学会在明确目的基础上选取最正确的阅读方法。六是多读纸质书,读原著经典尤其要读纸质书。同电子书相比,纸质书方便翻阅、查询,还可以做笔记标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本内容,读完之后会有一种切实的收获感与成就感。
另外,阅读经典原著也是提高阅读效能的必修课,对于经典作品,一定要阅读原著。因为读原著是对一手资料的阅读,而书目简介或评论性文章,即使是大家之作也是二手资料,总是少了原著的特质、底蕴与实在的内容。这就仿佛隔着一层面纱看相貌,总是不彻底、不真切。经过“二级作者”阅读思考与过滤加工之后的内容,既带有主观色彩又是经过提炼与删减的,且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与评价,甚至有时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而阅读原著之后再阅读评论、简介等就可以对照自己的理解,与其他解读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与视野。
深度阅读时,我们往往需要激发深层阅读动机,以不同的身份、动机去学习会导向不同的效果。高尚的学习动机能达到内心的和谐、强大,不为外物所动,抵制诱惑,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从而提高效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钱伟长先生一直坚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面对国家发展科技的迫切需求,他毅然改换所学专业,以文史双百而物理仅5分的成绩从清华大学历史系转学物理学,并成为世界力学大师与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全心投入科研,28年未能与家人见面,何以能坚持?正如他所说:“我不是为了钱,我是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为了我们的民族,我们国家的富强、繁荣和发达!”读书为学志存高远、心系家国,植根于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会有汩汩不绝的伟力,在“为国家与社会、为人生理想与价值”而读书的指引下,会拥有更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取得更高的人生成就。
书籍是成长成才的必需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更应沉潜、静笃,明确读书动机,培育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动力,掌握阅读方法,着重阅读经典,从而提升阅读质量与效能。
作者:山东政法学院 肖新平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