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论坛 | 高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1-07-01 13:06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6月刊作者:高 磊 A+A-
-分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重要的政治责任、政治能力,也是重要的政治考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党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和指南针。

作为高校,必须树牢并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增强贯彻落实“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自觉性、坚定性,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纵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建设和发展新中国,关键在党,没有党,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党领导下的教育事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我们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一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高校要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和“三级理论学习”制度,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主线,真正学出坚定信念,学出绝对忠诚,学出更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精神在学校落实落细落地,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行办学治校职责,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推动学校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须进一步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的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明确具体的议事范围,保证学校高效运转。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切实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落实会议决定。建立健全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形成全面从严治党合力,把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抓牢抓实。

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一切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支部,建好党的基层组织尤为重要,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系统开展党的各项建设,把党支部建设作为重点,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严格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推动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校实施“支部在行动+”计划,让党旗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高高飘扬,党徽在学校各个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立德树人,既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面临的道德挑战日趋严峻,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明素养,已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

一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要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增强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

二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设好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使命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引导树立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三是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类文体活动等,在活动中丰富思想、坚定信念、陶冶品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进一步推动“三全育人”,2020年开始,学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把领导、管理、服务、思政力量下沉到学生之中,将书院打造成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着力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打破同专业学生“聚居”,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聘任学业导师、德育导师、发展导师、就业导师和创业导师,打造“五位一体”导师制育人生态。建立书院、书社、宿舍三级管理体制,成立学生会、自律会、书社等,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不仅懂技术,还要会生活,更要有品位,自觉增强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构建符合类型教育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只有构建起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有高效的教育资源供给,才能确保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才能培养出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所以,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着力研究类型教育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内在逻辑,健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运行机制,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统筹推进评价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符合类型教育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激发办学活力。在具体实践中,学校紧抓“立德树人成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内控要素,抓住教学质量这个关键与核心,以深化课程教学水平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创新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运用,形成基于评价的“逆向推动质量提升”模式,真正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推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从“知识技能获得”到“核心素养发展”的提升,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以课程体系再造为核心,推动“课堂革命”。创建“逆向建构、正向实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模式,优化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着力“智能+”“信息+”专业升级,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点,且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坚持职业能力本位,对接岗位标准,融入思政元素,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云教材等多样化特色教材。建立教材动态更新机制,教材更新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资源保持同步。

三是以完全学分制为支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从2020年开始,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重新界定课程类型,使课程既具备技术技能模块、职业能力拓展模块,也具备人文素质培养模块。同时,加大选修课比重,选课是学分制改革的核心,选修课的比例要超过必选课比例,让学生自主权真正落地。学校还实行跨专业选课,各专业选修课全部打通,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院选课,建立学分互认和主辅修专业转换机制,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和选择权,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

四是以绩效分配改革为保障,充分调动积极性。学校启动绩效工资分配改革,完善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制度,由绩效工资总量的70%用于奖励性绩效,逐步扩大到90%。奖励性绩效与职称完全脱钩,而以教学工作量为基数、教学质量为系数确定,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切实发挥绩效工资激励作用,激发学校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落实服务发展宗旨,积极为强国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营造了皆可成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作出了巨大贡献。“十四五”的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促进就业创业创新,解决发展主要矛盾、创造高品质生活,都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2020年9月9日,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提出“为企业量身打造现代工匠,为国家潜心培育合格人才”的办学宗旨,就是落实党对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其中,“为国家潜心培育合格人才”是践行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企业量身打造现代工匠”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其中,“量身打造”是通过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实现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现代工匠”是培养有灵魂、有追求、有道德、有理想的“全人”,通过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不仅掌握精湛的技术技能,懂得管理,成为有商业运营思维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更要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

一是面向行业产业实施“以群建院”,推动专业布局调整。在具体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尊重群内专业间逻辑关系,实施“以群建院”,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重构校内专业,撤销落后过剩、不适应学校特色发展的专业,瞄准新技术、新产业、行业前沿,开设新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更好地对接行业产业人才需求。

二是进一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教师和师傅双导师培养,学校和企业分段式协同育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三是育训结合,认真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把“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强化继续教育功能,为行业企业培训技术骨干、专家型企业员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困难企业职工转岗、退役军人上岗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需要提供教育服务。

四是积极服务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课程、教学资源和专业教学标准,打造学校国际品牌。积极开展“中文+技能”教育,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服务“一带一路”,在海外设立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作者简介:高磊,山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作者:高 磊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