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 榜样力量 | 何利民:愿做油气储运发展的一束光
发布时间:2021-08-17 08:1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7、8月刊作者:何利民 A+A-
-分享-

讲述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何利民

 

何利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学校“光华学者”领军岗。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石油学会油气储运专业委员会委员,《工程热物理学报》《油气储运》《中国海上油气》《石油工程建设》等杂志编委。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5项,主编教材《油气储运工程施工》和专著《大型油气储运设施施工》。

何利民主要从事油气水多相流动研究与油气水分离设备的研发,累计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省部级项目17项。自主研发了我国首台2000米水深水下油气水三相分离器,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分离技术体系;开发了以“紧凑型静电聚结器”为代表的系列化油水分离设备,对我国油气田油气水分离技术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承担“十一五”油气重大专项“天然气凝析液减阻与静电聚结技术研究”,研究成果“紧凑型原油脱水静电聚结技术与应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承担“十二五”油气重大专项“天然气凝析液减阻与分离技术研究”,研究成果“紧凑型油气水高效分离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水下分离器关键技术研究”,并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油气管道及储运设施安全风险评价技术研究”和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深水天然气凝析液控砂与射流清管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EI等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1978年,16岁的我进入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石油储运专业学习。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二届大学生,在校园里有很多大我十几岁的“同学”与我一起学习。这样一群渴望知识的兄长,一心想学有所成,投身国家建设事业、报效祖国,他们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任工程画教研室助教。此后,从讲师到教授,从博导到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从刚入校时懵懂青涩的毛头小伙到“油气储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一路走来,已有39个春秋。对于如何做好一名教师,我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更有过很多深入的思考。

 

教好学生是我的第一要务

 

教育最重,名利最轻,教育好学生是我的第一要务。学校迁校青岛之初,经常出现上一刻还在东营上课,下一刻就要开车奔赴青岛的情况。在天寒地冻的冬天,穿着厚厚羽绒服听课的学生冻得瑟瑟发抖,但只穿着毛衣讲课的我却经常满头大汗。因为在我心里,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课前提前半个小时到教室,精力高度集中,百分百投入每一堂课,利用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抓住学生的心,这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对得起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家人,把科研团队当作自己的家庭,用一颗真正关心学生的心换得学生的真心爱戴。我的科研团队形成相互信任、配合默契的“家”文化,学生把团队戏称为“何门何派”,每到毕业季他们都会将这几年的学习生活经历发到微信朋友圈。看到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我倍感骄傲。学生毕业之后,我们“何门何派”依然保持密切联系。

把自身所学尽己所能,以最好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看着他们逐渐从科研“小白”成长为一个个能够担起责任的人才,这个过程无疑是令教师欣慰的。我的许多学生是在听过我的新生研讨课、公选课后,决定选择我做他们导师的。这是我的荣幸,也是对我教学的肯定。在我看来,教师培养的就是学生,一切的教学是为了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学。如果学生反映课程枯燥,你应该反思,为什么学生不爱听课,你的课堂还需要怎样的创新。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用知识解决问题。

 

守正出新勇担当

 

毕业后参加工作,学校把我分配到机械系教“机械制图”这门基础课。对于储运专业出身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但我想,既然把我分配到这个专业,就说明这个专业需要我,我就一定要讲好这门课。刚开始工作的前两年,我几乎翻遍了整个图书馆的相关图书,从零起步,重新学习了一遍机械制图。这大大锻炼了我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如今,我们储运专业打开了油气储运装备研究新方向,开设了机械制造方向的课程,把储运技术和机械制造结合起来,在跨专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研究生毕业之后,学校派我去大庆油田进行实践锻炼,整整半年时间,我都在大庆油田和工人同吃同住。彼时经常有会战,凌晨3点要去改管线、去收油。为了十万方油罐消防系统能够成功投产,所有人都不计报酬,甘于奉献,没有人怕脏怕累。那种环境会让我深受感染,自觉融入奋斗的群体中。在这里,我真切体验了一线石油工人的生活,也终于理解了什么是大庆精神。

回到学校后,我担任储运系的副主任,努力用年轻人的朝气改变储运的现状。带着大庆油田的奉献精神,我冲在每一个项目的前头:科研攻关、教学研讨、集体活动……我们的团队一步一步培养起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秉持奉献精神的我们,只要涉及集体利益,不管年龄大小都会冲在前面。第一次评选国家重点学科时,我们成为学校五大国家重点学科之一。这离不开学校对我们的支持,也同样少不了自己的努力。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其位谋其政,在什么位置思考什么位置的事情。负责科研团队时,就要从团队开发新技术、攻坚科研难题的角度出发;负责储运系时,就要从储运发展的角度出发;负责学院工作时,就要从全院各个专业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整个团队的人心团结起来。现在,我们团队的实验室在一起,科研经费在一起,人心更在一起!

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我也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由于我们的研究走在专业前列,攀登的是没有人走过的新的科研高地,很多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在我们之前都是没有的。为了保证科研顺利进行,我们亲手制作了许多专用于我们专业的仪器。比如为了弄清楚液滴之间的机理,我们制作了显微高速摄像系统,弥补了在微观层面拍摄的空白,启迪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我很幸运,见证了储运工程专业一路走来的一个又一个辉煌。从入选油气储运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再到建设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全国第一个油气储运国家一流专业,我们的团队逐渐壮大,学科地位从以前的不入流到现在引领全国储运专业建设。从学科建设,到申报认证,再到撰写材料,每一步我都亲力亲为,伴随储运专业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郭烈锦院士曾告诉我,科研的路上有许多诱惑,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值得自己去研究和投入的方向,哪怕是用别的项目挣钱去养这个方向,也一定要做下去。我在博士毕业回到石油大学后,也将这个思路带回石大,多年来一直进行多相流的研究,坚持对多相流研究的持续投入。

水下分离器是海洋石油开发的关键设备之一,要把地面上的油田站放在20003000米的深水下,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如何把分离器变小,并能适应各种工况载荷是核心技术。尽管多相流和分离在此之前有过相关的研究,但前人主要偏向于理论,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做多相流实验,终于取得成功!

投身油气多相分离领域30多年来,我们在紧凑型气液分离技术、油水强化分离技术、高效污水处理技术等多相分离技术领域形成了技术优势和标志性成果,引领了我国油气田油气水分离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多相流和多相分离实验室”也升级为CNPC重点实验室,成为学校的“窗口”实验室。我们的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8项。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办好储运专业。根据储运行业的发展需求,我逐步确立了以流动、传热与力学为基础,以油气储运工艺为主线,辅以机械、自动化两条辅线,“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由于储运行业高度自动化、易燃易爆危险性大,所以学生在现场实习处于只能看不能动的“无操作实习”状态。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要结合现场最新工艺和设备,融合教师科研成果,自主研发工程化的教学设备。目前,实验室已建设有“等温输油管道实验装置”“输气管道与城市燃气输配实验装置”等综合实验装置12套,解决了传统实践教学系统性差、碎片化严重、“实习无操作”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需要,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些成果目前已成功推广到开办油气储运专业的多所高校,获得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责任与担当,是我一直秉持的核心理念。进入新时代,所有人都奔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行。作为追梦人,作为奋斗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当我是专业负责人时,办出一流专业就是我的责任;当我是教师时,教育出能担当时代重任的学生就是我的责任。担起身上的责任,就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30多年来的坚守。

作者:何利民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