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阎子峰九三学社中国石油大学委员会主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山东省政协委员,曾任山东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目前为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分子筛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兼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客座教授,《科学通报》特邀编辑,Journal of Porous Materials、Frontiers in Chemistry等国际刊物编委,曾任Catalysis Today、Energy & Fuels等国际刊物客座编辑。
二十多年来,主持承担3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石油炼油催化剂重大专项等国家、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和攻关项目,在催化材料与催化剂、新型碳材料与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获得“伊朗最高外国专家国家奖”(2008)、Cognizure Prof. Joseph Wang Award (2015),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出版《催化反应工程》(上、下)、《纳米催化技术》专著2部,《催化原理导论》教材1部,获得5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H因子54,他引超过13000余篇次,形成多项工业化催化技术,为国家催化材料与催化剂等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指导的博士生获得2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百篇提名奖,1篇获得伊朗Khawrazmi优秀博士论文奖,5篇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首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石油大学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新时期世界能源的格局不断变化,这对新能源的高效转化及存储利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阎子峰教授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材料的研究,在该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初入阎子峰教授的办公室,正在伏案工作的他起身并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是阎子峰教授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开拓创新 全面布局
“当今世界,新能源技术层出不穷,能源转型这一议题日益变得迫切起来。未来的能源变革迫切需要当代的科研工作者们来完成一些先导性的研究。”阎子峰教授如是介绍自己团队所做工作的研究背景。针对目前锂离子电池在高倍率循环充放电可靠性上的技术瓶颈,阎子峰教授团队将研究目标聚焦于具有更高功率存储能力、更高安全性与更低成本的纳、铝等离子电池上,以期实现新能源存储与转化领域的新突破。于此,阎子峰教授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还原氧化石墨包覆技术,成功实现了兼具“抗钴溶解”、“二硒化钴/碳纳米骰子粉化抑制”以及“高导电性”的复合材料制备。该项工作不仅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性能可逆铝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也为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储能和容量衰减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对推动高容量可逆铝离子电池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新旧更迭是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能源转型也是经济转型和大国崛起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必须多元化,不能仅寄希望于依靠单一的某种能源来支撑起整个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要找准每一种能源在能源供给中应处的地位,合理规划能源产业布局。虽然我国的一些清洁能源如页岩气等的预期储量比较乐观,但在勘探和开发技术上与国际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仍然是一个急需人才与新鲜血液的领域。”阎子峰教授如是说。
作为能源领域的老牌强校,中国石油大学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这一历史性过渡中,结合自身优势对接国家与区域重大能源战略规划,把握机遇盘活提升传统专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专业特色优势是一项重要议题。对此,阎子峰教授系统地介绍了我校将增设包括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科学与技术、能源经济等在内复合型交叉学科专业的新举措,以及结合深地、深海、勘探开发一体化、油气勘探智能化等优势传统专业升级,积极探索地热、干热岩等新兴能源领域的未来布局。“我们既要在传统能源的基础上拓展能源类别,也要稳步推进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阎子峰教授认为,只要我校师生能够潜心研究、厚积薄发,未来的新能源领域中必将有一块独属于我们自己的版图!
敏思敏学 紧跟前沿
“惟真惟实,敏思敏学”,是阎子峰教授课题组的组训,旨在要求组内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务必做到求真求实,努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善于学习的重要品质。值得一提的是,阎子峰教授曾获评首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石油大学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和中国石油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所指导的学生入选国际杰青计划2人,省杰出青年2人,并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篇,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10余名学生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学术十杰”荣誉称号,近2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荣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
作为博士生导师和课题组带头人,阎子峰教授表示,持有浓厚的科研兴趣是成为一名优秀研究生的前提,而肯探索、爱钻研,则是在科研路上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在培养层面上,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在于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研究能力;增强科研团队配套设施建设和成员间团队协作能力。阎子峰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说,“一个人单打独斗,做不好,做不大,也做不强”。可见,卓越的科研团队是培养优秀学生不可或缺要素。
同时,阎子峰教授也十分关注国际学术交流,每年都会有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邀来团队访问做客,与学生交流国际最前沿领先的科学方法与研究思想,并进行实质性学术合作。不止如此,阎子峰课题组还长期坚持选派博士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联合培养。阎子峰教授自豪地告诉笔者:“我所指导的应届博士生全都保证有至少一年的国际联合培养经历,这亦是我成立能源催化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初衷”。面对相同的科学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有着各自迥异的切入点与剖析方式,因此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不同思想的碰撞,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学术见解,“这也是研究生要成长必须要有的基础与条件”。
除了尽职尽责履行博士生导师的责任和义务,阎子峰教授也非常关注本科生教育。2018年是众多“零零后”们步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年,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登上学术舞台。在谈及越来越年轻的学生群体时,阎子峰教授表示,“现在的学生更加的自信与前沿,思维灵活、视野宽广,性格也更独立自主。”相比于过去的学生,年轻一代有着更强的主动性,也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阎子峰教授希望年轻人在提出个性观点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知识本身的把握,多读专业经典著作,奠定扎实基础,切忌浮躁和以偏概全。只有自己掌握知识的广度拓展了、深度提升了,科研之路才能走得更加顺畅。
“科研不是一定会有成果的东西,我们走的是一条困难的路,要能坐得住、能坚持下去。”阎子峰教授认为年轻科研工作者要对未来有规划,明确自己在某个阶段要做的事情,但不能有太强烈的功利心,踏踏实实的自我提高和成长,特别是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长期性、艰苦性、连续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特点,要“坐得住冷板凳”,需要研究者厚积薄发,最终才有取得成果的可能。
参政议政 服务社会
听取和审议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修改凝练提案,积极在分组讨论会上发言,接受省市相关媒体专访……每年的山东省两会期间,都能看到省政协委员阎子峰教授忙碌的身影,为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呼吁发声,很好地体现了曾任两届省人大代表的经历和水平。“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每一位政协委员应尽的职责”,虽然忙上加忙,但在阎子峰看来,能从自身的角度为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十分光荣。
作为省政协委员、校九三学社主委和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多份责任和重担扛在肩上,对此阎子峰教授表示,“关心关注山东省高等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且向两会提出建设性、合理化的建议是我的职责,我将以此为契机,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编辑: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