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众筹私教”当用众人之力
发布时间:2021-09-28 10:25 来源:中国教育报 A+A-
-分享-

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要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对“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这是短短20天内,教育部再次就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作出重要部署。9月3日,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强化部门协同、条块联动,压实责任,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违反培训主体有关规定,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等行为。

“双减”意见印发以来,各地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不可回避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现象仍然存在。

破解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难题,关键是找准切入点,见招拆招,用高招破除有关机构的歪招,用实招戳破有关机构的花招。也就是说,无论有关机构披上什么马甲,怎么实施“变脸术”,也难逃监管的火眼金睛,难以躲避惩处。

怎么破解?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通知说得很清楚,一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或指定专业机构,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二是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治理功能,开展区域巡查执法。三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拓展问题线索来源,强化社会监督。应该说,这三个招数都是高招,只要每一招发挥出作用,都能有力有效遏制变异难题,如果三箭齐发,则事半功倍。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为例,无论有关机构再怎么搞“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再怎么化整为零都会留下蛛丝马迹。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提升民众的热情,激励他们采取合法手段积极举报违规现象,那些变异做法便难以存续下去。

此外,还要加大查处力度,提高有关机构的违规成本。“双减”要求各地明确专项治理行动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惩重罚,形成警示震慑”。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在法律框架内,对屡教不改者加大惩处力度,也能起到震慑效果。

如果说查处侧重于堵,那么还要想出办法找到疏通之道。一些家长为何迷恋校外学科类培训,一个重要原因是,怕孩子在校内功课上吃不饱、吃不好。对此,有关部门要真正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让学校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与家长焦虑有关,担心孩子在社会激烈竞争中落了下风,便千方百计让孩子抢跑,让孩子尽可能地多参加一些学科培训,以便在小升初或中考中取得先机。对此,有关部门则需要强化对孩子的素质引领,比如改进考试方法、坚持以学定考等,如“双减”所提出的,“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9月22日,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7743.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5%,其中有71.2%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534.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6.2%,另聘请了20.6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假以时日,“双减”效果将越发明显,校外培训乱象将逐渐得到根本性遏制。

落实“双减”部署,需要系统推进,也需要部门联动;治理学科类培训乱象,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追求一劳永逸。不断压实责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建立配套治理体系,强化部门协同、条块联动,以新担当成就新作为,以实招求实效,这场利国利民的治理行动将取得多赢。(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王煜玲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