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明确要求,强调“传道者先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更应持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夯实立德树人的根基。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压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完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推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着力整肃师德师风,高校教师的阵地意识和育人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师思想状况健康向上,师德师风整体向好。但仍然存在教师工作部作用发挥不够,师德师风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密,师德失范事件仍有发生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夯实立德树人的根基。
一、坚持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导向
目标决定方向,坚持目标导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因高校教师学历高、知识储备丰富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进一步明确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导向,以增强思政工作整体合力和教师个人参与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因此,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应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教师按照“四个相统一”要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确保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坚定的道德操守,提高教书育人本领,自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其中,使命责任和理想信念是政治要求,道德操守是师德要求,育人本领是业务要求,三者构成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目标体系。
二、加强党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上下联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系是关键。
一是加强省委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领导。进一步健全省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切实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领导和工作指导,在机构编制、干部配备、政策导向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同时,建立健全省级领导干部、省直相关部门、驻地政府主要负责人联系高校制度,定期开展活动,指导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严格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高校党委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特别是落实高校党委书记履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学校内部要强化院(系)党的领导,发挥院(系)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将党组织书记抓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纳入述职评议考核重点内容。要关注教师作为自然人的需求,重视解决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在生活上关心和爱护教师,为教师办实事解难事,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教师实际困难的有效结合和良性互动。
三是发挥教工党支部把关、引领、融合作用。教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过教工党支部开展。必须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通过抓支部书记履职能力,提升支部的运转效能,将师德问题的萌芽化解在支部层面。要特别注意发挥教工党支部思想政治把关和思想引领作用,把好教师政治关、师德关,将党支部建设成开展师德教育的最基础单元。要在支部层面开展思政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师德与教学相融合,德育与智育相融合,将师德师风建设成效体现在立德树人全过程。
四是切实发挥教师工作部作用,构建大思政格局。教师工作部是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职能部门,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按照党建与事业发展融合的理念和要求,教师工作部应与教师发展中心合署,实行“一个实体,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实现教师思政工作与业务发展“一盘棋”,而非“两张皮”,进而提高教师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三、完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设计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改进师德师风制度体系设计,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师德建设体系。强化高校师德建设主体责任,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年度评议等制度和师德投诉举报平台,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学校应建立重大问题报告和舆情快速反应机制,严肃查处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二是改进教师考评体系。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完善师德考评方式,落实师德考核指标的权重,充分发挥导向和约束作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指导高校制订教师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建立师德失范惩处机制,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同时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人人争当师德模范的良好氛围。
三是强化教育培训。丰富完善师德培训的内容体系,建立岗前、在职和职后一体化的师德教育机制。建立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政治自信、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要特别重视红色教育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我省红色教育资源和优势,在高校教师中分批开展轮训活动,将红色教育作为教师入职的必修环节,纳入教师培训体系。
四、建立多维度有效协同机制
一是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回应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问题。既要鼓励敞开思想进行学术研讨,又要把握基本思想价值导向,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辩证统一。尤其要完善学风建设相关制度,建立以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为基础的学术自由制度环境,提高违反学术道德的成本,维护良好的学术秩序。
二是坚持师德正、负外部性的双向调节。师德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影响了教师对师德的遵守程度。要在制度层面制定师德外部性约束机制,通过调节个人收益与成本来“奖善德,罚恶行”。具体而言,制度设计上既要增加师德正外部性的个人收益,降低其成本,又要提高师德负外部性的个人成本,降低其收益,使制度真正起到规范、调节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平衡运行的作用。
三是坚持法治与政治相结合。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涉及法律和政治两个层面。法律层面,要把师德禁令纳入法治化轨道,以法律条文形式成文界定。政治层面,要坚持政治标准,将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作为教师的底线和红线,贯穿教师评价全过程。走一条法治与政治相结合,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道路。
(作者简介:侯连涛,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
作者:侯连涛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