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先后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四个服务”“六要”的标准和期望,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方法论为思想指导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教师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独特的铸魂育人功能,思政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师观,强党性、修师德、固才学,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一、强党性,筑牢思想根基
高校思政教师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同时还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思政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当前,在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作为教育事业的铸魂者,思政教师必须讲党性原则,胸怀国家和人民,心系学校与学生,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笃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补足“精神之钙”,做到理论清醒、政治坚定、行动坚决,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初心和使命,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真感情、真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栋梁之材。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志存高远更要忠实践行,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坚持自省反思,把握自身思想发展的正确方向,提高思想境界,锤炼意志品格。党性原则不是抽象的、虚幻的,而应体现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教育事业的决策部署上来,体现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思政教师必须把党的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心上、落到实处,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工作业绩。
二、修师德,汲取奋进力量
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筑梦人中的一部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传承文明,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使命和教育职责的必然要求。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高校思政教师有理想信念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爱国爱党爱人民,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高校思政教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高校思政教师有仁爱之心才能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启迪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
一方面,思政教师要大力加强个人师德修养,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自觉模范遵守各项道德规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敬业奉献、严谨治学;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注重诚信;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弘扬优良学风,严守学术规范,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把教育培养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树立为人师表意识,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教书育人不仅指知识传授还包括道德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知识传授和人格培养从来都不是截然分开的,教书育人将学识养成与品德养成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业和人格养成既有主动和显性影响,也有隐性影响。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是指教育者的言语教导和行动示范两种教育方式相辅相成,思政教师“身正为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谈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能够更好地发挥示范、激励和引领作用,从而增强育人的系统性、直观性和感染力。
思政教师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并将师德师风的培养由外在规范的他律转变为内在价值的自律,才能真正做好学生思想进步和知识增长的指导者,做好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三、固才学,练就过硬本领
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优秀人才的渴望和党中央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部署,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肩负起培养一流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政教师必须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第一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专业素质能力作为第一竞争力,不断提高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成长为更加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专业素质能力包括“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高校思政教师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潜心治学、甘于吃苦,掌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等,练就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学术功底,真正做到“学高为师”。高校思政教师还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开展学术研究,促进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同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新方法,形成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高校思政教师要以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确定长期和短期的发展目标、制订务实的行动计划,形成个人与团队、个人与学校同命运、共发展的局面,从而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
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步,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需求,也是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为标准,着力从政治建设、师德建设和素养提升等方面入手,“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堪当时代大任的有用之才。
尊师重教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美德基因,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也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发展程度和文明深度。新时代发扬尊师重教的文化风尚要持续从社会层面彰显教师主体价值、凸显教师社会地位,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各系统、各行业协同努力立法建制、挖掘资源、搭建平台,促进教育系统内外部协同有序发展,创造和谐温暖的社会环境助力广大教师行稳致远,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徐晓霞,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作者:徐晓霞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