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三代人传承师道的“教育世家”:11位家庭成员中有8位是人民教师。三代人接力从事教育工作,教龄累计228年。他们怀揣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长期耕耘在教育教学一线,弘师德,扬家风,接力奉献,积极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这就是潍坊学院体育学院赵健教授的家庭,也是中国众多教育世家的缩影,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新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脉络。
“支撑摆动要以肩为轴,摆的时候要稳一点!体育是练出来的,体操是磨出来的,同学们,加把劲,功到自然成!”
见到潍坊学院体育学院院长赵健的时候,他正在进行体操动作“支撑跳跃(俗称‘跳山羊’)”和“双杠”教学训练。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基本功大赛将于10月底举办,新学期一开学赵健就带领学生投入紧张的训练当中。
身为院长,赵健依然坚持在一线教学,一周8个学时的体操课雷打不动,跳跃、倒立等高难度动作,他仍亲身示范。
“习惯了,也不觉得害怕,再就是常年锻炼,很多动作比年轻人做得还标准。我非常享受和学生们在一起训练的过程,这让我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
1986年参加工作的赵健,今年迎来自己的第36个教师节。教书育人,对于赵健来说,早已融入血液中、镌刻在骨子里。出身于教师之家,从小耳濡目染父母教师工作的神圣,哥哥和妹妹也都是教师,如今女儿也走上教师岗位,不经意间,自己这个大家庭三代人接力传承,教龄已累计228年。
“你们学不到真本事,就没有能力为人民服务,我就成误人子弟了”
赵健的父亲赵瑞麟今年已92岁高龄。1952年,赵瑞麟从菏泽师范毕业后,做了附属小学的教师,从此便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1958年,他在山东师范学院体育系进修毕业后留校任教。1970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家乡菏泽,创建了菏泽师专体育系, 1990年在山东经济学院(现在的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退休。
“在党的关怀下,我才有机会考上大学。那时候我就立下志向,一定要报效祖国,要为人民服务。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填了3个志愿,第一个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第二个是回菏泽去,建设家乡;第三个是服从组织分配。没想到最后组织上让我留校工作,不过让我更加没想到和惊喜的是,多年之后‘回菏泽去,建设家乡’的志愿竟还有机会实现。”赵瑞麟说。
1970年赵瑞麟回到菏泽师专创办体育系时,那里的条件非常简陋,只能用手摇计算机来计算场地跑道和起跑差,他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在教学上,赵瑞麟非常严格,他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三会”:会做、会讲、会教。在管理上,赵瑞麟要求教师上课必须写教案、严格教学、严格考试。特别是在考试方面,他要求采用三人打分和四人打分制,即学生考试成绩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中间分数值,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他经常对学生说:“宁愿让你们埋怨我两年,也不愿让你们埋怨我一辈子。这些动作你自己都做不好,怎么再教给你的学生?现在我如果‘好好好、行行行’,你们不但学不到真本事,更没法为人民服务,我就成误人子弟了。”
所谓“严师出高徒”,在赵瑞麟的严格管理下,菏泽师专体育系的毕业生质量很高,当时很多本科院校都愿意招收菏泽师专的毕业生当体育老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工作期间,赵瑞麟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山东省人大代表,198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被授予“振兴山东体育金质荣誉奖章”,1993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赵健的母亲田斌是中学教师。1962年她从山东师范学院毕业后,在济南十八中、三十九中任教,后随丈夫到菏泽师专附中,担任了10多届班主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90年在山东经济学院退休。她在近30年的教学工作中,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在田斌眼里,教师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如果将教师比作园丁,那么爱就是滋养花朵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
她用母爱培养了3个孩子,也用母爱培养了一批批学生。在母爱的天平上,她始终倾向于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她都尽力去照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以至于她的孩子们会“吃醋”,抱怨母亲对学生比对自己还好。
赵健讲过一个小故事:1970年,母亲在济南三十九中工作,只带了一届毕业班就要调去菏泽。临走的时候,她没有跟任何人说,那时正是冬天,非常寒冷,她不想麻烦别人。可是早上一推门,竟然发现满院子都是她的学生,他们自发来送田老师。母亲特别感动,他们还都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这么冷的天来送自己!这一幕深深印在赵健脑海中,尽管他当时只有5岁,但是这个场景却一直记得。
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学生在母亲节这天给田斌打电话,在他们心里,田老师是像妈妈一样的人。田斌经常在家里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老师,一定要多多关爱学生,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不光是学知识学文化,更是让我们照顾好他们,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
无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精益求精,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无限关爱,这既是师道,也成为这个三代教育世家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女、孙辈,如一粒种子,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
春风化雨 师道家风重传承
赵健至今还记得,1986年毕业分配的时候,父亲专门写信告诉他:一定要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就算是让你去火海也要跳,一定要感谢国家培养。就这样,赵健从父亲手中接过体育教育事业的接力棒,并且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学生为本。“我常跟学生说,不要叫我赵院长,就叫赵老师,院长只是一时的职务,而老师是一辈子的。”赵健说。
“赵老师平时跟我们亦师亦友,但训练的时候要求非常严格,每一个体操动作都不允许马虎,而且特别注重体能锻炼,我们每天至少要跑3公里。”潍坊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大三学生苗正坤说。
在赵健看来,作为体育生,练好体能是做好一切体育项目的基础,也是做出完美体操动作的基础,之所以对他们严格要求,也是为学生负责。一时的不理解不怕,怕的是被学生埋怨一辈子。
从赵瑞麟到赵健,不愿“被埋怨”就这样传承了下来,这是一种家风,更是治学良方。严格教学、严肃管理,最终得到的是学生的敬爱与信任。
赵健谨记母亲的话,将关爱学生的家风传承了下来。据妻子张云华回忆,20世纪90年代赵健曾带学生参加比赛,当时学生没有补贴,训练又累,赵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告诉妻子:“得给孩子们加点营养啊。他们没有钱买,咱们出钱,你就按照一个学生一天俩鸡蛋的标准,每天煮上一些鸡蛋,给我们送过来。”张云华听后没有任何犹豫。她每天早上在家煮上一大锅鸡蛋,然后再抱着两岁的女儿将鸡蛋送到训练场。
妻子张云华也是潍坊学院的教师,国家级健美操指导员,国家级健身指导员。从教期间,张云华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我是农民的孩子,嫁到这个家庭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公婆都爱读书,家里的每个人都以多读书为荣,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读书。”因此,学院每当安排新课时,第一时间总是想到张云华,而她每次也都全力以赴。白天带学生训练,晚上备课、编排体操动作、照顾孩子,凌晨两三点睡觉成了家常便饭。“当时也觉得太累了,很想放弃,但转念又想,如果换成公公婆婆,他们一定会义不容辞地接下课来,还要保证讲好,自己现在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当年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张云华说。
赵健和张云华一路携手走来,见证了潍坊学院的成长。从最初的昌潍师专到现在的潍坊学院,从最初体育系仅有两个班,到现在体育学院共有28个班、8000多名学生,工作的担子越来越重,但赵健甘之如饴。
哥哥赵明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从事人工智能及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热爱教学,关心学生,是学生心中的“有心之师、有爱之师”。2013年获得学校首届“大北农名师”称号,2020年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他主持、参加了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学术研究硕果累累。
赵健的嫂子刘红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月宫一号”项目的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孩子都差点出生在实验室里。分娩那天是腊月二十九,刘红在实验室忙到晚上12点才完成实验任务,准备下楼时,却发现电梯坏了,她愣是步行从12层走了下去。坐完月子,刚好寒假结束,她就立即开始工作。“所以我相当于一天都没有耽误。”回顾那段时光,刘红感慨道,“是我应该做的事我一定要做好,不能辜负学生、不能辜负教育,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原则。”
妹妹赵静是山东财经大学的研究员,担任法学院研究生秘书。每年从研究生初试至复试近4个月的时间,她的办公电话和手机就成了考生们的咨询热线。赵静耐心细致地解答考生的各种咨询,认真记录每一名调剂生的信息,招生期间经常连续几周加班加点。可每当听到调剂考生说出“我打过好几个学校的咨询电话,从没遇到过像您态度这么好又有耐心的老师”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时,所有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教书育人 守望平凡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做教师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的好教师。
赵瑞麟同记者讲起一件趣事,1983年他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去北京开会的时候,有记者让他谈谈办学成就。他仔细想了想,始终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成就,就是把该做的事做好,把学生教好,把学校交代的事办好,这哪算什么成就,都是应该做的。当时记者十分为难,这样回去可怎么写稿呢?
赵健也是如此,他曾经获得“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是山东省初中骨干教师培训班首席专家,并荣获潍坊市青年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荣誉,但他始终非常低调,总是说自己没有什么成就,所有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
在赵瑞麟和赵健眼里,教师是天底下最平凡的工作,但是他们甘于平凡,甘于化作春泥,只为了把更多的学生培养出来。“教师是一辈子的工作”,不忘教育初心、践行教育使命,是赵健一家人的执念与情结。其实,能够将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将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赵瑞麟喜欢书法,他专门写了一幅“师”字挂在家里。在老一辈的熏陶下,赵健一家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肩负重任,教书育人。尽心竭力,为国为民。”这既是他们的人生追求,也成为一家人最生动的写照。
赵健的女儿赵一璋从小也喜欢书法,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她学习刻苦、喜欢读书,自律性极强,特别喜欢读书和传统文化。教师之家的氛围让赵一璋很小就确定将来也要当老师的志向。2011年,赵一璋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成为清华大学硕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在取得英国卡迪夫大学长聘教职后毅然回国,加盟清华大学,成为副教授。在赵一璋心里,国外学习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国,因为爷爷赵瑞麟从小就教导他们,一定要热爱祖国,不管什么条件下爱国永远是第一位。赵一璋记在心里,也实践在行动上。
现在,教书育人的接力棒已经传到赵家第三代手中。赵瑞麟认为,不管什么时候、哪一代人,爱岗敬业永远不会过时。中国的教育就是在一代代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拥有了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本文摄影 王广辉)
作者:本刊通讯员 王煜玲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