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师团队,还要从老一辈采矿人多年来坚守初心使命的事迹开始。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煤矿行业属于高危行业。近年来,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已整体稳定好转,自2018年起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1‰以下……团队中年龄最大的宋振骐院士在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历程中,所研究的就是矿山灾害事故的预防控制。
20世纪70年代,宋振骐来到山东科技大学任教,他没有安于做象牙塔里的教书匠,而是定期带学生下矿井劳动实践。哪里有危险,宋振骐就到哪里去学习和锻炼。在他看来,生产一线就是最大的实验室,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宝地,个人的冒险正是为了千万个矿工今后的安全。
正是不断在现场调查研究,使得宋振骐对矿山非常熟悉,从而提出了“实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在煤矿安全生产及机械化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不仅影响了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学科的发展轨迹,更直接影响着这支团队的精神气质。从那时起,师者和学者的积淀,浸润着山东科技大学一代代“能源人”,成就了如今的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师团队。
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师团队部分成员
团队负责人陈绍杰介绍,矿业学科一直稳若磐石,始终有大师“传灯”,除了宋振骐院士,还有李白英、蒋国安、史国华等一大批老一辈采矿人。他们致力于改革煤矿开采,为祖国能源行业奋斗了一生,使学校矿业学科成为全国高校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最强的学科之一。
在引路人的精神铸造和采矿精神的代代传承下,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团队涌现出一批黄大年式的高素质教师,他们学识渊博、爱岗敬业,淡泊名利、至诚报国,躬身教育、成就卓著。通过自主培养和引进,这个团队目前拥有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国家级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得了国家教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团队、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诸多奖项和荣誉。
作为宋振骐的得意门生,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主任蒋宇静,自觉传承老师的精神品质,30余年一直与矿山打交道,“泡”在煤海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推进地层环境控制研究、发展岩土工程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前辈严于律己、身先示范,提携后辈毫不吝惜,年轻学者在这个团队里如鱼得水,飞速成长。对此,青年教师刘学生感触颇深:“陈老师对科研和教学严谨认真的态度,让我们充满了科技报国的动力。”2017年留校任教的他,两年后便入选了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现了山东科技大学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
“十三五”以来,团队在科研和育人工作上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全国高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等10余项集体荣誉,团队教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50余项个人荣誉,以实际行动改变了人们对“煤黑子”的印象,不断书写着动人故事。
深耕细作“人才沃土”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师团队老中青三代,都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他们根植中国大地,立足行业需求,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一直默默深耕细作“人才沃土”,培养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人才。
行胜于言。团队的每位教师都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科研和做人态度。86岁的宋振骐工作日程表如今仍是满满的:到应急管理大学(筹)讲学,参加百名专家淄川行暨科技成果引进洽谈会,参加“科创中国·智惠延安”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赴陕煤榆北煤业有限公司等煤矿企业现场指导生产……“只要中国煤炭事业需要我一天,我就会奋斗一天,永不止息。”这位耄耋老人对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心心念念,工作起来不知疲倦。
“以院为家”,这是很多人提起陈绍杰老师的第一反应。“印象中,陈老师办公室的灯在晚上八点前就没有熄灭过。每次看到这盏灯,我们都会想:老师还没走,现在回去是不是太早了?”学生说。这盏灯,已经成为督促学生学习的“航灯”。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支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教师团队,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团队不定期组织开展“青春大讲堂”“创新创业大讲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2018年,团队启动了“星光计划”,组建21支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头脑风暴、学术沙龙等活动,从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今,学生的创新之花结出累累硕果,团队教师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9篇、授权专利32项,14支学生团队132名学生先后奔赴12个省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知识和技术助力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团队教师总是鼓励学生到矿井一线进行调研锻炼,从实践中了解矿井当前存在的问题,只要一有机会就带着学生到矿井进行现场实习。团队的博士生尹大伟长期在矿井背着几十公斤的设备进行数据监测,研究煤柱稳定性问题,近4年的实践锻炼让他对矿井的生产工艺了如指掌。2020年,尹大伟的博士毕业论文《顶板煤柱结构体稳定性能实验研究》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团队深化教学模式与培养体系改革,建立了实践教学示范体系。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搬进课堂,将实例教学、模型教学、启发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这种“实战式”教学也深受学生“追捧”。近年来,团队建设了“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矿山灾害与防治-冲击地压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一流课程,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4项。团队教师指导学生获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9项、省部级优秀研究生论文8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117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带领学生打造了“智创绿源———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引领者”学生项目,取得了国赛金奖。
为了打造人才培育高地,团队积极与神东煤炭集团、宁煤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搭建学校主导、地企载体的实践育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到艰苦地区和基层树魂立根、建功立业。近5年,新增了29个师生实践实习基地,联合一些行业企业建设了山东省智慧矿山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推动了校—政—企—社联动实践育人。
在沃土的滋养下,近几年,毕业生中涌现出教育部和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入选者高明涛、“感动中国十大杰出矿工”刘辉、温暖全国矿山的道德楷模侯记川等一大批行业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矿区“弃山”成“金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采煤沉陷区的治理要本着科学态度和精神,做好整合利用”。深入一线做好社会服务,是这支团队“在大地上做科研”的另一种方式。
早些年吃采煤“资源饭”,使很多城市的环境遭到破坏,遗留了大量采煤塌陷地。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型城市打响了“绿水青山”保卫战。
但是,城市近郊采煤塌陷地大型建设利用基础理论相对薄弱,没有形成完整成套的技术体系,急需对矿区环境修复进行科研攻关。陈绍杰带领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师团队针对我国城市近郊采煤塌陷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老采矿区的地下岩层进行考察、监测、修复、加固,建立了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关键理论与技术体系,修复了矿区环境,塌陷地上一个个新城拔地而起,让满目疮痍的矿区重新呈现勃勃生机。
团队在济南建立了示范工程,首次实现了国内外最高标准大跨度数据中心、20层综合楼等大型建筑群在多层采空区上的安全修建与运营。这些研究成果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该成果已在山东、山西、河南等多地推广应用,建立了多个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示范基地,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示范效益。
团队成员谭云亮作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长期工作在矿山岩层控制科学研究与教学第一线,他的足迹遍布数百个矿井,他牵头与新汶矿业集团共建“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临沂矿业集团共建“深部灾害治理示范中心”,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让矿区的“弃山”变成“金山”。
如今,对于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师团队来说,最惬意的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谈论矿区的发展变化。在他们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矿区添一抹绿色,比任何荣誉都重要。
为能源科技再加“安全锁”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师团队抢抓机遇,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矿业绿色开发和环境保护优势进一步凸显,水害防治关键理论和技术大大提高了采矿的安全,采空区治理显著提升了学科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他们寻找难题、直面难题、解决难题,为能源科技上了一把把“安全锁”。
在了解到很多科研单位缺乏矿山地层沉陷灾害专用实验装备的难题后,团队开展了近半年的现场调研、实验方案设计,自主研制了累积变形加载真三轴实验系统、原生断层采动沉陷灾害模拟实验系统等系列实验装备,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团队首次提出了充填膏体蠕变宏观硬化,对煤岩与充填体长期强度及蠕变理论进行创新。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目前,该实验装备和技术已应用到中国矿业大学、贵州理工大学、海安达石油仪器有限公司等32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专利已在青岛乾坤兴智能科技公司实现成果转化,产品销售额5250万元。
针对地下煤柱状态难以评价,岩层控制科学选择的问题,团队成员建立了煤柱长期稳定预测理论,发明了长期状态智能监测系统,提出了煤柱性能提升技术,建立了煤柱—充填—覆岩综合减沉技术,在国家能源宁煤集团任家庄矿、山东能源岱庄矿等24对矿井应用,有效保护了鲁里大桥、时庄小学等180余座(套/个)桥梁、铁路、楼房、村庄,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团队成员注重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基金、省自然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及企业课题150余项。其中,煤矿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等6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累积变形加载真三轴试验箱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除此之外,他们还出版著作13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45篇,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
2020年12月,山东科技大学进入山东省“冲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矿业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名单,矿业学科建设任重道远。“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学校发展进入双一流建设新时期,学院进入内涵式发展关键期,面临着进一步快速发展,上台阶、上层次的艰巨任务,我们还有更多任务要做。”陈绍杰掷地有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今,这支由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泰山学者等杰出人才组成,具有国际化视野、老中青梯队人才相益互补的教师团队,紧抓新的机遇,传承创新,砥砺前行,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作者:特约通讯员 韩洪烁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