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学科建设巡礼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学科:打造科教融合路径下的学科高峰
发布时间:2021-09-30 07:4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9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刘 畅 李静丽 聂 伟 A+A-
-分享-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学科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对接医养健康产业专业群,具备完善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并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0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建设类型为“高峰学科”建设学科。

科教融合以来,校(院)不断强化临床医学在学科群建设中作为核心学科的定位,形成了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发展的总体框架和建设思路,围绕“应用研究型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临床医学学科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

 

凝练学科方向

打造学科“优势群”

 

 学科的发展首先要凝练好学科方向。临床医学学科借助科教融合资源聚集的优势,结合山东省医疗健康需求和校(院)发展规划,科学定位学科方向,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二级、三级学科,特别是要做大做强肿瘤学、眼科学、皮肤性病学、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学、重症医学等优势学科,加速培育感染病学、麻醉学、全科医学、儿科学、精神医学等学科。每个学科方向根据师资人才队伍、科研基础,又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形成以上令下的学科研究布局和自下而上的学科发展支撑。

目前,临床医学学科的肿瘤学方向拥有亚洲最大的临床放疗中心,聚焦肿瘤精准放疗,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被美国临床肿瘤学官方媒体ASCO Daily News评价为“革命性技术和突破性创新”。眼科学方向进行了生物工程角膜的研发,该角膜在术后长期在免疫排斥率、视力恢复方面与人角膜供体无差异,其应用推广已使数万患者重获光明。皮肤病方向致力于研发麻风发病风险筛查芯片,实施精准化学预防,并发现氨苯砜综合征风险位点,为消除麻风致死危害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两度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院士团队领衔

增强学科“领跑力”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团队的带领下,临床医学学科的肿瘤学方向,形成了肿瘤放疗特色研究方向。经过不懈努力,学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疑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单位,并连续9年位列全国肿瘤学专科第六位,放疗专业稳居全国第一。近10年荣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学科研究成果修改了多项国际国内指南。

2021年4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质子临床研究中心正式启用,这是国内第一家投入临床应用的质子中心。据于金明介绍,恶性肿瘤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化疗、放疗等三大手段,而质子治疗作为一种先进的癌症治疗形式,将质子加速到约三分之二光速,“隔山打牛”精准摧毁癌细胞,同时极大限度地保护周边的健康组织,有效避免了传统放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被称为放疗“皇冠上的明珠”。这是临床医学学科肿瘤学方向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除肿瘤学方向外,临床医学学科的眼科学方向,以角膜病研究享誉国际。眼科学拥有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领衔的高层次师资队伍,主持修订了中国首部眼库医学标准,建设有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感染性角膜病等诊疗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连续6年位列全国专科医院十强。

以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的生命线,为学科实现未来5年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借助科教融合

提高学科“育人力”

 

临床医学学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政治坚定、爱岗敬业,掌握基础及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并能独立从事医教研防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学科坚持“刀刃向内”,向改革要动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具有山一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临床预见习,重视对学生实验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临床医学学科将竞赛体制引入实验、实践教学,把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作为重要的实践平台,组织医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技能竞赛、山东省技能竞赛、全国技能竞赛,不仅提高了附属医院教师的带教水平,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提高。2014年、2018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均获得全国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2021年获得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能大赛总决赛金奖,有效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培养目标。

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科通过选拔优秀医学生成立临床医学卓越班,卓越班由院士担任名誉班主任,选用国外教授进行全英文授课,设立专项奖学金和科研基金,在国内著名医院见习、实习,并将学生选派到国外知名医学院校交流学习。临床医学卓越班开辟了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路径。

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教育教学提供强力支撑。临床医学学科围绕《校(院)发展规划(2019—2028)》,推进教研医协同发展,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原则,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推进协同育人,提倡“科研支撑教学”,将校(院)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支持教师将科研实践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同时,加大重点实验室和高水平科研平台对学生开放的力度,加强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形成科教合力,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作为科研领军人物,于金明院士多次通过举办读书会,选定高水平论文、国际会议报告、著名学者的报告等,并每周组织医学生,开展“解剖麻雀”式的研读,他还将学科前沿研究进展与目前临床病例诊疗和课题设计实施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和学生接受度。这些教学上的特色创新理念为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造了新的模式。

 

强化人才建设

突出学科“引领力”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作为学校的“高峰”学科,临床医学学科拥有自主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名。在此基础上,校(院)坚持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围绕临床医学发展方向,集中力量引进培育学科发展急需的战略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使之在学科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同时鼓励临床医学学科结合专业实际,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促进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

学科坚持“引育并举”,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还注重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激励和培养优秀拔尖人才,重点支持和培养有望冲击国家优青、青年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中青年骨干,积极培育青年后备人才,加大临床教学师资培养力度。

目前临床医学学科已形成了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结构合理、成熟稳定、梯队建设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其中院士6人(含双聘3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优青等国家级人才43人,泰山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111人。

临床医学学科沿着科教融合的发展路径,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学科2013年进入ESI排名前1%,至2021年7月,该学科ESI排名已跃居国内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第九位 。自2017年实施科教融合以来,临床医学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项,其中国家科技奖获奖数量在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名列前茅,显示了临床医学学科创新发展的强大内源动力和持久支撑力。


作者:特约通讯员 刘 畅 李静丽 聂 伟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