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学科建设巡礼 | 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坚守育人初心,聚焦一流标准,服务健康中国
发布时间:2021-09-30 07:2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9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高 森 A+A-
-分享-

临床医学是滨州医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已拥有70多年的建设历史。2013年,临床医学在省内率先以“6年完全认证”的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并获批认证期延长至10年,为省内同类院校首位。临床医学学科现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5个,学科下设的6个二级学科均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学科百强榜单。

学科突出党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对接国家“双一流”战略,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八大发展战略需求,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大学科平台,加强新医科研究、新兴交叉研究和创新团队建设,为山东省医学领域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向高水平学科建设发起强力冲锋。

 

优化学科定位, 以平台融合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按照“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要求,临床医学凝练研究方向与服务领域,立足特色、融合发展,遵循规律、鼓励交叉,搭建平台、强化重点,形成精准科学的发展定位和特色突出的发展平台。

一是实施医工、医理、医文结合培育工程。鼓励新医科、新工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深入研究临床医学与养老健康、康复器具、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健康食品等领域交叉学科的融合促进,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二是优化整合,动态调整。通过多层推进、末位淘汰制和滚动建设,优化学科建设类型结构,突出优势学科方向,构建以优势学科研究方向为主体,多学科互相交叉、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三是搭建学科平台,构建以跨学科、多交叉和综合性为特点的临床医学类专业深度交叉融合临床教学平台。学科成立了医药研究中心,为校内科研人员提供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学校高水平论文的快速增长、教学科研出成果上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学校实施临床医学院与附属医院“院院合一”,将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与临床医学学科共融发展,研究制定的全国居家睡眠团体标准、研发的睡眠监测绘睡e手环、湿润烧伤膏等已广泛推广应用,在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强化学科团队,以优质人才助力高水平建设

 

学科发展,人才是关键,团队是支撑。一直以来,学科瞄准高端人才,校外引进与校内培育并举,探索高水平人才汇聚创新路径。

一是根据高水平学科和一流专业发展需求,集中力量在重点学科领域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带头人,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品牌效应,形成高水平的学科梯队和学术群体。二是以一流学科和博士点建设为导向,培育或引进多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持续推进校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遴选工作,探索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三是紧扣临床医学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升青年教师队伍学术能力和水平。四是优化用人机制,体现医学院校特点,分类建立体现不同学科、不同类别、不同岗位的评价机制。

目前,学科拥有“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8人,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泰山学者等省级人才36人。高端人才的汇聚带来的是学科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夯实。一是学科科研水平稳步攀升。近5年,学科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级其他项目89项,总经费1.3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是新医科建设有序推进。成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领衔的健康区块链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研究院、由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秦樾领衔的半岛肿瘤中心,以交叉融合的探索理念瞄准前沿,汇聚“政、产、学、研、医”各方专业力量,助力学科高水平建设。三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学科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国家级奖28项,省级竞赛奖64项;执业医师通过率、就业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2019届毕业生深造率居同类院校首位。

 

创新人才培养,以开放合作探索卓越育才路径

 

人才培养,创新是关键。临床医学学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于人才培养的深度改革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创新亮点和良好成效。

一是打造“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临床与预防融合,强化临床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前沿科技的融合。交叉融合的培养思路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为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疾病预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学科有效对接新型的“医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趋势。同时,学科将思政教育贯穿理论和临床实践等各培养阶段。与医学人文相融合,在全部课程中挖掘融入育人元素,由课程思政转变为专业思政,并推出适合医学院校特点的“医本思政”模式,有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深化临床医学“2.5+2.5”(前2.5年以学校集中学习为主,重在加强基础知识与临床课程双向渗透;后2.5年以医院的临床教学为主,着力提升学生的临床医学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改革。落实“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了学生临床能力的提升。

三是推行滨医S-P-R-I国际培养模式。通过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学位互授联授、共同科研、教师研修培训、学生海外实践等形式,帮助滨医学子开拓国际化学术视野,助力他们发表国际化高水平学术论文,同时国际培养平台的合作也为学子们申请国际名校继续深造提供了坚实支撑,进一步提升了学科育人的国际影响力。

 

致力科研创新,以产学研结合提升服务社会水平

 

学科瞄准“高水平”,突出科研创新,以产学研结合为着力点,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积极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和国家、省、区域发展战略,发挥医学高等院校的学科、人才、科研和资源优势,在医疗健康赛道上发挥“滨医力量”。

一是构建“方案+模式”输出,打造区块链科技创新新生态。日前,滨州医学院、烟台市政府、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签署共建烟台市医药健康区块链研究中心。中心将着力加快医药领域区块链技术应用攻关突破,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政、产、学、研等多方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医药健康发展新生态,并构建医药领域区块链人才培训体系,打造高水平、多梯队医药领域区块链团队,助力烟台市成为山东省区块链融合医药健康解决方案和模式的输出地。

二是升级“智库+产业”平台,打造产业链垂直发展新生态。学校与烟台市政府联合共建智库型公益性非营利研究机构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院依托临床医学学科优势,组建高水平、专业化人才队伍,实施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智库+产业”平台,推动医疗医药产业链融合发展。

三是深化“产学研融合”机制,打造人才链共育共建新生态。2020年,学校与烟台荣昌集团共建荣昌产业学院,致力于培养医疗产业未来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形成产学深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科研成果与企业产业资源的共建共享,努力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为探索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医学人才培养实体呈现典型样本,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作者:特约通讯员 高 森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