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是博物馆的灵魂。中国教师博物馆2018年10月首展至今已近3年,其间,收集了大量教育文物、藏品,为保存民族文化记忆、挖掘教育历史遗产、打造教师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徜徉在博物馆内,看着这些藏品,悉数着它们的来历,不禁感慨每一件藏品背后蕴含着的生动感人、意义深远的故事。
进入中国教师博物馆一楼“教师鼻祖”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几尊来自世界各地的孔子像,神情各异、材质有别、表情丰富,或庄严肃穆,或俏皮温和,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对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想象。这些孔子像的主人是现年86岁的曲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骆承烈先生。
骆老执着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独创“‘经’亦求精”,主张“原典精选”,为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传播普及作出了卓越贡献。骆老的一大爱好就是收集和孔子有关的物品,他利用一切机缘,尤其是把握到国外讲学的机会,收集了6000多件(张)有孔子元素的珍贵藏品,被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认定为“收集孔子像最多的人”。其中既有各种造型的孔子泥塑、木雕、瓷器,也有印有孔子形象的绶带、酒瓶、礼盒、布袋,还有相关书刊、拓片、剪纸、画册、印章、挂牌,各种形式几乎无所不包。骆老的藏品全景化、立体式、多角度地向世人展现了孔子形象。
骆承烈先生被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认定为“收集孔子像最多的人”
这些藏品是骆老毕生学研孔儒的历史见证,骆老视之如珍宝,据说曾有多人提出要高价购买,均被他拒绝。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当骆老知晓学校要建中国教师博物馆后,毅然决定在他毕生收藏的有孔子元素的藏品中精选2700余件无偿捐赠给中国教师博物馆。骆老的举动令人动容,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骆老对学校的满腔热爱、对文化传承、弘扬的热切期待和对中国教师博物馆的殷切期望,彰显了一位学者的伟大情怀和崇高境界。
在中国教师博物馆的藏品中,还有一个“大块头”不得不提,它就是“镇馆之宝”之一——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第一代DJS-1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为了发展尖端科技,开始谋划计算机的研制。1956年3月15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计算技术和数学规划组”,由华罗庚任组长。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华罗庚任主任。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试制成功,开启了我国计算机发展的新篇章。103机长近10米,大约使用了800个电子管,2000个氧化铜二极管,1万个阻容元件,全机约有1万个接触点和5万个焊接点,相对于今天的笔记本电脑来讲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这件宝贝的来历,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这台计算机为复旦大学所有,1972年初,曲阜师范学院(现曲阜师范大学)高兰长老师去复旦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其间,和复旦大学的老师谈起了学校计算机课只能讲理论,没有条件进行实际操作这一情况。复旦大学当时已经有了新的性能更好、体积更小的计算机,所以决定把103机无偿赠送给曲阜师范学院,供教学使用。复旦大学专门用两辆带拖斗的大车,花了整整3天,才把笨重的103机运到学校。为了迎接103机的到来,学校参考复旦大学的机房设计,专门建了一座二层小楼,一楼安装电机设备,二楼安放主机。
“复旦大学还派了3名教师过来帮忙安装,他们非常认真。我们怕机器从上海运来后,不能正常运转,也在机房里日夜不离,几乎一周都没怎么好好睡觉。后来103机通电运转,大家非常高兴。为了表达感谢,我们请复旦的老师们出去吃饭,就当给他们送行。”高兰长这样回忆。
在高兰长等数学系教师的精心“伺候”下,103机运到学校3个多月就正常运转了。由于103计算机的整个机器、线路都比较清晰,非常直观,学校一直将它运用在教学中。当时学校的学生有幸接触到103机,课堂教学实现了由概念到实际应用的转变,也使曲阜师范学院的计算机教育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103机开启了我国独立自主发展计算机事业的时代,在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由于科技更新换代快,占用空间大等原因,绝大多数珍贵的103机机型都没能保存下来,目前,只剩下保存于中国教师博物馆的这一台了。中央电视台2019年07月28日《新闻联播》系列报道“新中国的第一”专门报道了这台103机。2021年,该机被中国计算机学会认定为“一类历史记忆认定文物”。
103机被中国计算机学会认定为“一类历史记忆认定文物”
如今的103机,静静地矗立在中国教师博物馆,娓娓诉说着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延续着复旦大学与曲阜师范大学之间的友谊。
矗立在中国教师博物馆的103机
作者:中国教师博物馆 刘 永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