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智、育人育心。为填平教育鸿沟,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山东省21年初心不改、援疆帮扶,为改善新疆教育生态,夯实边疆教育基础做出巨大贡献。山东通过探索“点线面体”四位一体教育实践,逐项攻克新疆基础教育“三缺三不缺”现实难题,以一支“永不撤离的教育工作队”赢得当地党委政府、家长学生的众相称赞,也为学生“智取未来”点亮人生。
▲ 夏令营师生在孔庙大成殿前合影
填平教育鸿沟 解决“三缺”难题
去年7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的67名师生前往山东,进行为期10天的访学交流。这些师生通过对济南、临沂、青岛、威海、曲阜等地的游览观摩,形成对“老家”山东的全面感知。
据介绍,2018年是山东女兵进疆66周年。按照山东统一部署,从1952年、1954年进疆的山东女兵家中选取小朋友“行访齐鲁•寻根圆梦”,成为活动中心议题。对此,兵团第十二师党委委员、副师长吕晓云说:“山东新疆相隔万里,文化习俗相差甚远,但心灵相通、价值融通没有间隙。借助教育桥梁,开展意趣活动,增进彼此交流,实为有益之举。”
教师学生更是满心欢喜。兵团十二师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瑛说:“许多孩子首次出疆,从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地方,来到祖国的东部沿海。孩子们梦想中的碧波大海、泉城荷塘、孔府文庙、高校学府呈现眼前,所思所想变得可观可感。这些对他们未来的理想树立、价值培养该多么宝贵!”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每种文化各有所长。尊重历史、求同存异,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才会呈现五彩光芒。而就教育援疆工作而言,更当如此:以多元活动为孩子埋下爱的种子,用心培育,静心耕耘,终会守得花开满园。”“寻根访学”活动组织者、山东省教育厅援疆干部、兵团十二师教育局副局长冯天晓说。
说的人轻松惬意,可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其中的不易。2017年2月至今,冯天晓带领82名山东教师前往十二师开展工作,人数占全师专任教师的6%。他们一到岗就扑下身子、展开调研,两个月后,对兵团基础教育“三缺三不缺”现状有了认知。
一是不缺硬件缺软件。兵团十二师共有11所中小学,多年对口援建,校园基础设施已相对完备。操场、篮球场、阅览室一应俱全,电脑电视、营养午餐、午休宿舍基本配备。但硬件设施利用率不高,许多教师对新媒体教学手段并不熟悉,仍停留在粉笔板书阶段,使得资源闲置,效率低下。
二是不缺设备缺师资。新疆经济、文化、交通、待遇与东部差距较大,人才断层问题严重。兵团十二师地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社会经济水平在全疆居前,但教师“进口”渠道单一,“出口”暗道通畅,“新人难进、骨干外流”现象普遍。有些学校低年级教师紧缺,语文、数学、科学课大家轮流上,实验课集中备课都难保障。特岗教师难招易走,流失严重,年流失人数占招聘人数近三分之一。仅2018年全师流失在编、特岗、聘用教师达47人,占全师教师总数的5%。
三是不缺书本缺思路。课本不缺、教辅不少,但能将课文图文并茂生动讲解,并将实验课、活动课有声有色、科学展示的老师屈指可数。授课照本宣科,育人缺少规划,教师的能力难以支撑孩子的全面发展。整体而言,基础教育基础不牢问题严重。
援建援智、教育教心,深入调研、谋定后动。如何将山东优质教育资源与新疆兵团教育现状有效对接,填平“教育鸿沟”,成为摆在这些教育工作者眼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援疆支教团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协调组织山东督导专家前往十二师开展“体检式”实地督导。根据督导结果,十二师补足欠拨的义务教育经费,将教师培训费纳入师本级财政预算,并补拨土地出让收益应计提用于教育的经费,从而一举夯实教育根基,营造出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互联网+同步课堂”远程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讨会在十二师举行
“点-线-面-体”循序渐进 打通育人育心“最后一米”
几十人的援疆团队,服务8个学校阵地,有限资源如何覆盖最大受众?必须在挖潜主观能动和用足客观资源上“双向发力”。由此,山东援疆干部提出“固点、串线、组面、成体”的工作思路。
固点。立足对口支援的中小学,以“兴趣启发”做入口,为学生打开“兴趣大门”。经过之前20年的援建工作,山东累计派出1300多名教师,为新疆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但针对孩子志向培养不足、科技启蒙不够、人才和知识储备欠缺的实际,必须立足学生兴趣,制定新思路,研究新方法,形成师生一同学习、一同动手、一同发现、一同成长的良性互动。
济南市莱芜凤城高中援助十二师高中英语教师栾爱玲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点燃学生受用一生的求知渴望,教会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是‘永不撤离教师队伍’的真正含义。”
串线。为解决点对点、一对一教学效率低、协同弱、差异大的问题,山东决定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双方资源,通过串联两地线路,形成资源共享、思想共通、成果共用的全方位新型教育生态。
实践中,山东省教育厅、兵团十二师、兵团教育局签署协议,结对青岛的11所中小学,利用录播教室和网络技术建设“互联网+同步课堂”鲁疆远程教学网络,实现青岛授课、新疆作答,“万里一堂课,两地共此时”。成果现已被山东省教科院纳入“十三五”专项课题,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展开研发,推动教育均衡“同课异构+互动教研”的“互联网+”互补共建向纵深实施。
组面。互联网搭台,教育资源唱戏。对此,山东以“立体组团”思路,通过“包班式”教学、“齐鲁名师”送教讲学多元形式,构建多方位立体教育援疆平台。为确保实效,围绕“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上级要求和十二师自身特点,统筹山东教育资源,派教师前往支教,并邀请当地教师前来锻炼,通过双向交流、轮岗培训,形成思想理念与教学方法比翼齐升的良好局面,“骨干带整体、内涵促发展”师资队伍充实有力。
成体。一项好政策如何久久为功、落到实处?山东援疆支教团结合以往经验,制定“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系统方案,从教育管理体制、团场学校移交、行政管理体系、人事制度改革、经费保障机制、落实部门责任六个方面着手改革,并强化督导,使得“以师为主”“师办师管”改革思路在十二师开花散叶。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点-线-面-体”四位一体组合拳在当地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授课近三万节,听评课三千余节,覆盖当地四分之一的学生。而依靠“组团援疆平台”,山东多次邀请“齐鲁名师”送课入校,教育质量和学生成绩大幅提高。
▲兵团十二师第一批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在济南跟岗研修
基础教育援疆扶智的三点启示
“良好成绩的取得在于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这是教育扶贫的长远意义,也是扶贫扶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真正内涵。”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说,作为最早开展教育援疆的省份,山东21年初心不改,通过派出教师,提供资金帮扶,为当地教育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也为援疆事业、民族教育工作探出经验。
启示一:教育大省的教育担当,不仅要给钱给物,更要扶智扶志、因材施教,要下实功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实现靶向投入、精准施策。
一次,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王春英前往三坪农场学校调研,为学校足球队和科幻画多次在国家比赛中折桂惊叹不已,“如此成绩即使山东也很不易”。为突出这一优势,援疆教师借力发力,邀请高水平教师,制定专业化方案,组织比赛联赛,让学生激扬活力、展现特长。随着信心不断提升,三坪农场学校成绩也越发突出,成为当地的明星学校。
启示二:秉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着眼教育长远问题,为新疆教育发展提供“长久动力”。
山东省对口支援兵团干部管理组党委书记张成伟说,教育内涵博大精深,立德树人标准宽泛,有限资源如何擎起无限活力需要琢磨钻研。这方面,“包班教学”“微组团”做出了有益尝试。2018年9月,三坪农场学校和五一农场学校成立“山东援疆班”,由援疆教师担任班主任和主要学科主任,同步配备骨干力量,转变教育方式,使得学生成绩大幅上升,学风面貌焕然一新,引发同行关注与艳羡。
启示三:跳出教育看教育,教育要有大格局。通过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吸引社会活水,形成众人拾柴的大好局面。
为解决师资不够、语言不通等问题,山东还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师范类大学生提供国语实习支教。去年仅喀什地区就有200多名大学生前往服务。此外,山东还着手打出“文化牌”,通过国学课堂、孔子学堂讲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兴趣。而游学访学、暑期夏令营活动更是山东的“品牌项目”,赢得教师学生交口称赞。
长期耕耘、收获丰厚。调研发现,经过扑下身子教学,陪伴孩子成长,山东援疆支教团与当地师生互动融合、教学相长,不仅成就感、荣誉感、获得感大大提升,还结下深厚的“血肉联系”。
两年里,援疆教师中,有的孩子呱呱坠地不能陪伴左右,有的家人住院无法陪同照料,有的亲人病逝没能前往送行,有的自掏腰包为孩子采购物品,有的家人生病带着女儿一同援教……感人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春风化雨、静候花开,花也终究会开。得益于援疆教师的不懈努力,许多美好愿景已在孩子们心中结出硕果。去年夏令营,首次来到山东的王旭阳同学兴奋异常。回去后,他在作文中写道:学习,不仅仅是读书、课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我喜欢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在球场上肆意飞奔;我喜欢在埋头苦读之后,和朋友放声高歌;青春的舞台上不光有书本和功课,还有阳光和欢乐。”(李吉双 杨玉春 尚纯明)
编辑:冀春鑫
7月29日-31日,全省高中校长培训班在济南举办。培训班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提升校长政策执行力和战略领导能 ...
为充分发挥阅读在培育时代新人、传承优秀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阅读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