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沂蒙是一片红色热土,1938年12月党中央发出“派兵去山东”的命令后,八路军115师挺进鲁南,抗日烽火燃遍齐鲁大地。在革命战争岁月里,党指挥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沂蒙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不惧牺牲、奋勇支前,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了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体现,随着实践发展而历久弥新。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党和人民群众共同铸就的沂蒙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体现,展现了党、军队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情谊和血肉联系,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强大精神力量。
沂蒙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有坚定的信仰,也有深厚的为民情怀。沂蒙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背后是党始终践行为人民谋解放、谋幸福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深刻诠释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揭示了党同群众同心同向、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回答了人民群众为什么坚定跟着共产党走、党为什么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一历史拷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党的政治智慧,是沂蒙精神的题中之义,更是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的必然要求。
沂蒙精神体现了党同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本色。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沂蒙山区与人民群众并肩战斗过。沂蒙山区是全国持续最久、条件最艰苦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向贫困宣战,奋力治山治水,极大改善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沂蒙人民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攻坚克难,谱写了艰苦创业、后来居上的光辉篇章。沂蒙精神见证了党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生动图景,有着强大的坚韧力、团结力和社会感召力。
沂蒙精神蕴含着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在保家卫国、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中,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勇于担当,以舍身为民的赤胆忠心,用鲜血与生命为人民谋解放。1941年12月,在渊子崖保卫战的危急时刻,八路军赶来救援,他们拼死奋战,整整一个连的战士全部壮烈牺牲。1944年1月,英雄的“钢八连”火线驰援被500多名日伪军包围的朱村,24名年轻的战士永远长眠在那里。解放战争爆发后,山东军民先后取得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党和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结束了战火频仍的时代,并在后续的开拓奋进中使革命老区大踏步赶上了新时代的发展步伐。
沂蒙精神彰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沂蒙大地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救亡图存、保家卫国,奋不顾身投入革命洪流。在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的感召下,沂蒙人民纷纷行动起来,与人民军队并肩作战。他们用参军支前和无私奉献,谱写了“军民心向共产党”的感人篇章。在“一起为了前线”的伟大号召下,沂蒙人民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全程支援,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感人至深的篇章,涌现出“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拥军模范,淋漓尽致地阐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
新时代,我们要从沂蒙精神中汲取丰富的政治智慧和强大精神力量,让沂蒙精神代代传承、永放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长芬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