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 在平凡的日子里致敬宇宙
发布时间:2021-11-29 07:4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1月刊作者:任者春 A+A-
-分享-

师说

任者春,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作为无垠宇宙中的一种神奇而渺小的存在,你我作为这个看重实际、讲究奋斗年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众中的一员,还有必要去仰望星空、致敬宇宙吗?先哲们的回答是,不但应该,而且必须;葆有致敬宇宙的情怀,是人之为人的重要规定;只有学会致敬宇宙,我们才能找到应有的存在方式,才能更好地享有人的尊严。那么,致敬宇宙能为我们打开哪些心结,带来哪些天启?我以为,像宇宙那样,保持博大胸怀和对真理的追求,保持永远善良和对大美的热爱,才能活出一个人应有的状态和意义。

宇宙博大。致敬宇宙的浩瀚无际,让自己变大,艰辛坎坷、名利得失,许多看似难以逾越、难以舍弃的东西,其实都微不足道。只有以宇宙秩序为坐标,以宇宙精神为榜样,才能成为一个大格局的人。

年少时,走出熟悉的小山村,到陌生的省城上大学。或许是大学的“大”字,让我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分明感到自己投进了宇宙的怀抱。后来我知道,大学一词的英文词源就是宇宙,而且大学的研究功能和育人功能,都以宇宙精神为终极坐标。今年开学季,给大学新生上第一堂课,我把自己踏入大学时的感受讲给了学生。我说,欢迎大家来到大学,Welcome To University!同时,作为一个比你们早到宇宙的人,我代表宇宙欢迎你,Welcome To Universe!祝大家越来越活出宇宙的感觉。有同学问:“人一出生不就在宇宙中吗?”我回答说:“你的身体早在宇宙,可你的精神未必有意识地接受过一种叫作宇宙精神的洗礼。”有人因某种机缘省悟此理,而有人一生缺此意识。对于读大学的你,把大学之门作为宇宙之门,以宇宙为师,是人生成长的幸运;自觉接受宇宙精神的浸染,活出宇宙的感觉,是生命觉悟的表征。

接受宇宙精神的第一缕洗礼,就是知道去追求“大”,让自己的眼界、胸怀变大。天高地阔,日月星辰,就是人类的“大学”。人类从宇宙学习到的首先就是“大”。“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浩瀚无限,无穷无尽。在中国古人看来,活出宇宙的感觉,就要掌握“大学之道”,就要具备“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大胸怀。在西方语境中,宇宙Universe是天地万物、森罗万象、普遍、丰富、包容等意蕴,而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始创于1088年的大学,既是人类为探究宇宙规律而设,亦是为培养具有宇宙般情怀的人而立。

现实生活中繁剧纷扰,为此我曾一度对居住在既不靠山又不靠海地方的人们心怀悲悯,因为当有困惑时,他们不能对山、对海倾诉。后来我想通了,宇宙是公平的,它为所有人提供打开心门的资源———人们总可以在仰望星空中开悟各种问题。这或许就是哲人总是教我们“仰望星空”的原因吧。

宇宙昭示了真理的力量。致敬宇宙,让自己的生命与追寻真理同在,才能在某一方面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出一份力;同时也让自己因确立求真的人生使命而超越狭隘的利益局限,赋予短暂生命以恒久价值。

追寻宇宙真理,对于人类具有无穷的吸引力。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宇宙规律的规制。宇宙是人类的家园,也构成了人类思维和实践的框架,人类在顺应宇宙中生存下来,在效法宇宙中建立起社会文明。用《周易》的话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类对广袤空间“出乎其外”有多远,对物质结构“入乎其内”有多深,都取决于对宇宙规律的把握有多强。人类创办大学,青年走进大学,就是要探索那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认识那些还很陌生的领域。所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技的力量,离不开一间间实验室、一项项科学发现。

求真是个体生命中一种根本性的需要。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生活才会踏实,内心才会宁静,有限的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意义。探求宇宙真理,是人的生命意识的反映。孔夫子之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因为在他眼中,探究真理比生命更重要;科学家之所以对科学事业不懈追求,是因为他坚信“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革命者之所以能够直面死亡,是因为相信“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人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动物,不但要追寻物质性的存在,还要追寻精神和心灵上的充实,所谓“充实之为美”。因此,求真是人生的基本品格,人总应该在众多的探究宇宙真理的工作中,择其一而钻研之,成为行家里手,过踏实而有意义的日子;人应该把求真务实看成是人之为人最起码的德行,把弄虚作假作为最不能容忍的丑恶。

宇宙引领万物向上向善。致敬宇宙,让自己树立对宇宙向善性的信仰,效法天地之生生大德,塑造永远向善之大爱情怀,做到仁者爱人,民胞物与,与万物同化,我们的人生便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

宇宙造就了万千生命,具有一种强大的倾向于善的力量。“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是好生的、温暖的、慈爱的、平和的。“生”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对生命的滋育,“洋洋乎,发育万物”,还表现在一种生生不已的变化过程、一种和谐演进的天地秩序。人们喜欢看山看海看星空,在这深沉、恒久的坐标系中,获得信仰的支撑。身处中国文化,就会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道无欺、天地良心等理念所默化,把宇宙的善性融入血脉;置身西方文明,就会把“天上的繁星”和“内心的道德律”作为两个重要的精神源泉,把宇宙作为温暖的天国。

一个人要致敬宇宙的善性,就要学习宇宙的品德。一方面,“不相害”。宇宙万物各有各的生长之道,却能共同发展而不彼此损害。这就是《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另一方面,“无私”爱。天地日月具有无私覆载、无私照耀的爱之品质,即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特别说来,在古代,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是从头顶上这颗辉煌的恒星———太阳推展开来的,把太阳视作宇宙的中心,作为第一个崇拜的神。正是从太阳出发,人类观察、推演宇宙的普遍规律,归纳宇宙的一般精神,这是人类建立宇宙观的一个基本特点。太阳无差等地公正地照着所有人,像长者呵护着万物。这种气度才是宇宙精神最为重要的品质。太阳崇拜,其实就是一种对温暖力量的崇拜,表达了人们要让自己活成厚爱众生的一缕阳光的美好心愿。

宇宙有大美。致敬宇宙的大美气韵,让自己成为宇宙之美的崇尚者和参赞者,我们就会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净化,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保持常新的感受,合于自然,享受生命,而不被世俗的喧嚣所淹没。

宇宙之美美在哪儿?美学家宗白华说:“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宇宙之美在于生命与动力,在于每一个生命都按照其内在的规定和动力成长,并按照宇宙的宏观规律周而复始,不断演变。宇宙之美在于秩序与和谐,在于各种天体依照一定秩序协调运行,万物共同谱写和谐乐章。宇宙之美,突破了我们对经典之美的认识,它的秩序与和谐既是确定的、简单的,同时又包含着非确定性、复杂性。正是因为这些非确定性和复杂性,把美的内涵提升到更高的和谐统一,上升到超然大美,常给人以深邃、磅礴的震撼感。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为了更好地感受和拥抱宇宙之美,我们就要交汇宇宙的精神,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如此才能品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美体验。我们要努力站在宇宙制高点上来俯视人间,对世界产生一种宏观性的观察和把握,对历史采用一种鸟瞰性的认知和反思,对人生进行一种高远性的理解和醒悟。我们还要让目光内视自己生命的独特,感受我之为我的宇宙造化之神奇,把天地能量转化成自己生命成长和使命践行的滋养,把人生谱成一条生生不息的审美之路。

总之,来到大学,我们要学会致敬宇宙的大,致敬宇宙的真、善、美。过去自己不关心的,现在要学着关心,譬如心灵、梦想,譬如天下形势、人类命运,等等。如果我们读大学没有读出宇宙的感觉,那就愧对大学的称号。宇宙是神奇的,但所有的神奇,都要由神奇的眼睛去发现,神奇的生命去辉映。

人之为人,就要在平凡的日子里不忘致敬宇宙。

作者:任者春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