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发布时间:2021-12-27 09:23 来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A+A-
-分享-

  12月26日,“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办,展览分为民艺藏品捐赠、民艺元素创作、民间文艺研究三个组成部分,集中呈现了潘鲁生四十年民艺研究与艺术创作成果。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2月26日。

  “到民间去”,是当代学者潘鲁生从事民艺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实践路径。民艺藏品捐赠部分,展示的是潘鲁生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的300件藏品精选,其中包含民间彩印花布、手工织毯、年画、剪纸、灯具、玩具、陶瓷、皮影等十个品类。民间元素创作部分,呈现的是《大匠丝路》《民族脊梁》《中流砥柱》等宏幅巨制,以及潘鲁生以民艺元素为基础在瓷板、金属板、丝绸等媒材上创作的艺术精品。民间文艺研究部分,是潘鲁生四十年“到民间去”民艺研究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现,其中包含《民艺学论纲》《民间工艺学》《设计论》《美在乡村》等重要民艺著作。

  “到民间去”,是百年来我国文艺界追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理想重要途径。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文艺界在“到民间去”口号引领下,发起了蔚为可观的民间文艺运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界秉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形成了民间文艺繁荣发展的盛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深刻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潘鲁生数十年来致力于民间艺术研究、创作与教育事业,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有感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民间艺术日渐消逝的境况,在王朝闻、张仃、张道一等老一辈文艺家鼓励下毅然走向民间,从田野中收集整理民艺资料,研究深蕴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大批以民间元素为基础的艺术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多次谈到中华文明的历史基础、传统根基、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到民间去”民艺主题展是民族民间文化生活的生动展示,蕴含着民间艺人情与理、智慧和热情、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呈现了当代文艺家汲取民族民间文化养分的创作实践。既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探索,也是文化的寻根之路。民间年画、绣屏、油灯、泥玩具等民艺品,是民族民间的文化创造,是生活历史的积淀,是民族集体的创造,是民族之美的生动呈现。

  潘鲁生民艺研究与创作实践,根植民间,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有机融合。在民艺研究方面,著有《民艺学论纲》《民间工艺学》《设计论》《美在乡村》等重要著作,创作了宣传画《延安——新文艺的摇篮》《中共一大纪念馆大型主题壁画作品》等一系列精品力作。这些创作成果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推进民间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展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并以民艺之美、民艺之情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体现了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文艺家使命担当。

  潘鲁生表示,人民是多姿多彩、如山花般烂漫的文艺创造者,是文艺创造性、生命力的来源,是我们传承发展、创作实践的出发点和目标所向,希望通过展览的形式,让更多青少年认识和感受民族文化的根脉,也激活老一辈人的乡愁记忆和情感共鸣,以这样共同参与的文化交流方式书写和传播人民的史诗。

  展览开幕当天举办了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主办方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等机构、院校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潘鲁生的民艺研究与创作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来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编辑:孙悦琛

审核:迟佳

相关阅读

在这里,触摸文化的底气——探访山东大学博物馆

在山东大学博物馆展厅里,柔和的灯光下,一片长18厘米、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的带刻辞的龟腹甲陈列于展柜中,其上细密的刻痕仿佛 ...

10-09 14:21中国教育报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新禽添彩绿满园,生态画卷再添灵动之笔

初秋季节,在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凤凰河水畔,迎来了一批可爱的“新居民”——柯尔鸭、琵琶鸭、针尾鸭、麻鸭、红头潜鸭以及优雅 ...

10-10 10:19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大团队揭秘!9000年前的小豆长这样

一颗小小的炭化豆子能承载多少历史?让我们跟随山东大学陈雪香教授团队走进后李文化小高遗址。

10-10 15:54山大融媒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