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人 | 一心向海 科教报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军成
发布时间:2021-12-29 09:2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2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井 水 马铭瑜 A+A-
-分享-

封面人物

王军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分会名誉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仪器装备研制,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军工科研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被授予“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当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士。

王军成主持了我国多种型号海洋监测浮标的研制,突破了海洋监测浮标系列关键技术,构建和发展了海洋资料浮标设计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海洋浮标的系列化、产品化,支撑建设了国家海洋环境浮标监测网。

 

2021年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王军成增选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时,他正在开展海洋探测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的研究。突然传来的喜讯并没有影响工作的进行,他仍一如往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海洋监测未来发展的思考中。自参加工作43年来,王军成一直致力于海洋监测浮标等方面的研究,我国沿海地区业务化运行的200多套锚定监测浮标,有九成以上来自王军成和他的团队。

 

选择浮标研究,做海洋的追梦人

 

说起浮标,很多人可能一头雾水,不过要听王军成介绍起来,可就有趣多了。“浮标就像一个个散布在大海中的‘侦察兵’,它的探测范围可以从空中延伸到海下2000米,可以测量风速、风向、气压、湿度等30多个参数,并进行准确传输。”浮标,已经成为王军成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这位年近七旬的院士,依旧守护着他关于浮标的初心与梦想。

王军成出生在烟台招远的一个小村庄,距离海边约30公里。从小到大,母亲从来没有娇惯过他,很多事情都鼓励他积极参与。村东边有个大水库,夏天下大暴雨时,村里的民兵连都会组织村民冒雨去水库大坝抗洪,母亲听到集合的锣声后,就会催着王军成拿着铁锨参加抗洪。

“国家为大,不占公家好处,把公家的事做好。待人宽厚,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帮别人,与他人和睦相处。”母亲的教导,一直影响着王军成。从小学到大学,王军成都是老师眼里最懂事的孩子,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大学的时候,王军成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专业。1978年从哈工大毕业的王军成,毅然放弃了到国防科工委和“国”字头科研机构工作的机会,而是来到位于青岛的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时为山东省仪器仪表研究所),“转战”浮标领域。“我是山东人,从小就向往大海的蔚蓝和广阔,希望能在海上做一番事业。”王军成说。

自1978年至今,43年的时间里,王军成没有离开过大海,没有离开过浮标。即使到了退休年龄,他依然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脚踏实地、执着追求、勇于创新,勇做海洋的追梦人,培养出一支集科研、生产、技术保障为一体的强而有力的团队。

“奋斗一辈子,致力于浮标。老骥志千里,继续砥砺行!”这既是王军成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历程的写照,更是一位年近古稀的海洋科学家的奋斗情怀。

 

勇于探索,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海洋浮标,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海洋水文气象遥测设备,在海洋防灾减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主权维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海洋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0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建立起业务化的海洋浮标网,而我国海洋事业则刚刚起步,在海洋装备和海洋技术研究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关于浮标的研究也仅仅是做了一些摸索性的工作。但基础薄弱的现实并未击退王军成,他毫不犹豫地一步踏入,笃信这片研究领域前景广阔。“虽然我不是学海洋类专业的,但无线通信技术本身与海洋装备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型浮标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离不开通信。”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浮标工程研究的开拓者,他主持了我国各种型号的浮标研制,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建立了海洋动力环境浮标监测技术理论,推动我国浮标技术不断发展。即便在90年代经费不足、难以支撑研发的情况下,王军成也没有放弃,他带领团队四处参加招投标,通过为海尔、海信等一些大企业做配套产品,来补贴海洋浮标研发经费的不足,他笑谈这是“以副业养主业”。2000年后,随着经费逐渐充足,一系列浮标陆续研发出来,终于能够满足建设中国海洋资料浮标网对自主海洋装备的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腐蚀与防护专家侯保荣曾这样评价:“王军成是我国大型海洋浮标的开拓者和技术领导者,他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大型海洋浮标系统,实现了我国业务化的大浮标从无到有的突破。”

当前,我国海洋浮标规模排名世界第二,针对不同水域、不同型号、不同监测要求的海洋浮标,分散于中国各海域,有的已连续监测了10多年,形成了精密的观测体系,每天向国家海洋局、气象局提供约3万组海洋气象水文数据。

事非经过不知难,得之点滴却艰辛。数十年的研究成就落于笔端或许只是寥寥数语,但现实中王军成坚持和探索走过的“从无到有”的路程,却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完美表现,中国浮标赢得世界声誉

 

2008年,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举世瞩目。一年前,浮山湾畔,3个直径3米、重达2.5吨的圆盘漂浮在水面上,黄白黑相间。这个圆盘,即是奥帆赛监测浮标,由浮标体、锚泊系统、水文气象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和供电系统等组成,主要功能是测量所在海域的实时风速、风向、气温、相对湿度、气压、波浪、海流等,采用GPRS、CDMA及VHF等方式,每5分钟或10分钟进行一次数据传输。它的研发单位正是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奥帆赛有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460名运动员参赛,要保证比赛顺利进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要根据风速和风向等指标的实时变化,调整战略战术。因此,这些指标必须要保证精细和准确,而能为海域环境提供这些指标的,就是浮标。

可靠性是浮标作为监测仪器的生命,但在复杂的极端环境下保障零故障是极难做到的。2008年,奥帆赛举办前夕,国内外浮标生产巨头齐集青岛参加竞标。当时,挪威的浮标是名气最大的,奥帆委为了保证赛事万无一失,选择了挪威的浮标。挪威的浮标设备到位后,进行海上试用,结果仅运行半年,就出现了两次故障。在这种情况下,奥帆委紧急启用了中国浮标。

王军成团队临危受命,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3套浮标便按时布放到了奥帆赛的海域。这3套浮标在青岛海域漂浮了两年半,连续、实时、精准地将各项数据传出,没有出现过任何故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浮标经受住了考验,赢得了世界声誉。

 

与大海对话,永不言弃

 

对海的至爱,让王军成一入这一行就“爱不释手”。但是,变幻莫测的大海也让他着实吃了不少苦头。做浮标,不仅有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的煎熬、难耐和纠结,还有随时都可能威胁生命安全的海上实验和检修。王军成介绍,浮标研究中有1/3的科研工作是海洋试验,“因为决定你的研究成果好不好用、能不能用的最终试验场在海上”。

在王军成的记忆中,1993年那次海上经历让他终生难忘。那天风很大,海浪有2米多高,他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登上浮标进行检修作业。当时,几个人趁着风浪较小的时候从船的舷梯登上浮标,然后就在摇摇晃晃的浮标上进行紧急检修。检修工作通常需要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那天的天气实在太恶劣,别说检修,光是站稳就要耗费极大的体力。王军成和同事们在极度晕眩的情况下勉强进行检修,他们边吐边修,最后吐得肚子里啥也没有了,而且还没办法喝水,身体已经到了脱水状态,就这样整整坚持了4个小时才完成检修。这时海上浪高达到了3米多,海浪排山倒海般翻滚。由于浮标和船落差太大,经过舷梯从浮标跳回到船上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掉入海中。情况万分危急,船长当机立断,让王军成套上拴了绳子的救生圈,然后跳入海中,船上的人将他拖到了船上。

尽管从事海洋事业无可避免地会受到风吹浪打,但是王军成从来没有选择放弃和逃避,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坚持全力以赴地把工作完成。

王军成和他的团队成员经常需要出海工作,周期长的时候,要在海上漂两三个月。40多年间,有过很多次这样的危险经历。这些事,他从未跟家里人说过,怕他们担心。他常说,国家急需建设海洋浮标网,做好浮标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使工作再艰苦再危险也无怨无悔。

从渤海、黄海,到东海、南海,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上,王军成研制的浮标锚定在不同站位上,星星点点。不同海域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浮标监测系统,实现长期、定点、连续、实时监测。北京奥运会的帆船赛场监测浮标、格陵兰海的北极海气耦合监测浮标、中海油的南海深水区油气田监测浮标、中科院海洋所的近海环境研究监测浮标……这些满足了多元化、特殊化海洋监测需求的浮标,都来自王军成的团队,这些浮标已成为我国海洋监测体系的支柱。

人在陆上,根在海里。王军成用了半生与大海对话,科技强国的坚定信念、开拓创新的钻研精神、坚忍不拔的执着品质和迎难而上的豪迈胆识,始终伴随着这位永不服输的学者。

近年来,他又将目光瞄准了第五代智能海洋浮标的研发。“一代代的成果研发出来,得到国家的应用,这个干劲和自豪感促使你要一直往前奔波。不光是继续把水面浮标的工作做好,还有其他更多的海洋监测仪器装备需要研究。”说起下一步的研发工作,王军成依旧激情满怀。


作者:特约通讯员 井 水 马铭瑜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