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济南 > 正文
济南高新区汉峪小学 “童蒙课程”让“双减”更有温度
发布时间:2022-01-04 19:58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张桂玲 A+A-
-分享-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为什么会不适应小学生活?”

  这是济南高新区汉峪小学从2019年就开始研究的一个课题。而今,因为这一研究而诞生的“童蒙课程”成为助力“双减”落地的一个“有温度的利器”。

  童蒙课程,即在新生开学第一周内不讲授学科要求的课本知识,而是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用适合儿童年龄的诗歌童谣、经典绘本、趣味游戏等来缓解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恐慌心理,培养他们学会基本的学校常规等规则教育,为后续的正式学习做好铺垫。

  刚从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的孩子,正处于从认知学习、游戏体验为主的非正规教育过渡到正规的学科教育阶段,容易出现不适应完全不同的陌生教学环境情况,也是儿童情绪波动较大的阶段。而现行的一年级教材,缺乏让儿童心理“软着陆”的内容,而教师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也就无从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以课程之名,陪你上一年级”是学校最初探索实施的“童蒙课程”1.0的雏形。主要基于五大主题——“亲亲我的校园”“拥抱我的伙伴”“好习惯伴成长”“get新的学习技能”“我爱一年级”,数学课程分别设计了“校园对对碰”“最强大脑”“数的诞生”“折纸的几何”“影子游戏”5项内容。

  将5项学习内容进行复盘反思后,教师们发现有两大好处:一是通过绘本、游戏、活动等形式与学生见面,不仅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入学焦虑,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有趣、好玩,因而他们都很喜欢数学。二是通过各种形象的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很好。比如,借助古代人石子计数的方法,学生形象、深刻地理解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但另一方面,课程的设计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基于数学学科学习的内容太多、太散,不够整合;在使用绘本时,对学情掌握不精准,知识讲解有时太深奥,有时过于浅显;每节课的目标很清晰,但是没有站到整个数学启蒙课程的高度思考入学适应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主线不明确。

  目前,汉峪小学边实践边改进和完善之后的“童蒙课程”3.0,包含以下几个版块。

  ——校园文化课程:认识峪优之家。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校园美景,熟悉校园环境。然后,师生一起读绘本《小阿力的大学校》。 “小阿力的心情起伏让学生感同身受——从此,找到了家的感觉。”数学教师冯旭洲说。

  ——温馨交往课程:建立朋友之谊。开学第二天,童蒙交往课程正式开启。教师们通过分享《吉姆的小狗》绘本故事,让初入小学的“小萌新”们感受到了友谊的力量,并在教师设计的情景模拟中体验安慰、帮助小伙伴的快乐,通过互送礼物、分享幸福,逐渐消除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

  ——走廊文化课程:开启“峪优智慧”。为赋予课堂之外的走廊空间隐性教育功能,一年级团队特别设计了“走廊文化课程”。从“峪优少年”养成攻略的学习、新生交往的3种好方法到班级文化展板的欣赏,吸引新生对争做一名优秀的“峪优少年”充满向往。“这样的走廊课程,可以让学生真正把‘峪优’精神烙在心里,爱上这个初见面的校园。”

  ——多彩礼仪课程:赋能礼仪规则。通过视频展示、具身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了眼操、路队、午餐等礼仪。从每一小步、每个细节入手,引导学生不断尝试和练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童蒙游戏课程:筑梦快乐成长。学校遵循“无游戏不童年”这一教育理念。为让新生在入学课程中有更多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操作,教师们开发了“萝卜蹲”“唱歌说名”“精彩陶泥”等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游戏。

  “如果孩子入学第一天、第一周接收的都是美好,都是温馨,都是快乐,他们又怎会不喜欢学校呢?”该校校长马红梅认为,“‘双减’之下,学校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就是用美好打动学生。”(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张桂玲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济南槐荫青少年的“红色印记”之旅

暑假中,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槐荫青少年们绘制了20余条多彩暑期研学实践路线。接下来,请跟随济南市槐荫区实验学校的青少年 ...

08-01 15:15济南槐荫教育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脚步与诵读中活起来

 盛夏时节,一场跨越鲁、豫、皖三省的文化探寻之旅落下帷幕。平阴县教体局组织开展了“读着《道德经》进鹿邑”暑期综合性社会实 ...

08-04 09:4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第十届济南“半岛杯”珠算文化精英荟在山东交通学院举行

 近日,第十届济南“半岛杯”珠算文化精英荟在山东交通学院举行。来自韩国、俄罗斯、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4个国家,以及江苏、 ...

08-05 09:54中国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