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强调,要“自觉践行初心使命,有大格局、大情怀”。大格局中有担当,大情怀里有信仰。对于个人来说,格局是映照其所思所想、所行所止的品德、人格、胸襟、眼界、胆识等特质的内在综合;就一个单位而言,格局是体现其高效管理、服务社会的理念、睿智、布局、方略、创新等要素的多重集成。究其本质,格局大小,取决于做事的态度、境界的高度、胸怀的广度、眼界的宽度、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温度、治理的强度和执行的力度等,是一种既高屋建瓴又紧接地气、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具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多维品质与综合实力的全面展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及“格局”。2020年8月24日,他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9月27日,他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要求“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格局决定结局。何谓“格局”?《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结构和格式”,指对时空和事物的认知范围及把握程度。大格局,就是有大眼界、大智慧、大气度、大手笔;就是能顾大局、应变局、破困局、开新局;就是要增强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能站得高、看得远、谋得深、想得实。格局,源于棋盘、用于博弈、成于有格有局。格,就是人的品格、视野、胸怀与构想;局,就是人的知识、平台、能力和境界。可见,格局既是一种心理空间、生命容量,也是一种精神气象、综合素养。概言之,格局就是一种知形识势的远见、志存高远的信念、海纳百川的气度、守正出奇的创举、霁月光风的情怀、屡踬屡振的毅力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格局有“三维度”:目标、眼界、信念。格局愈大,眼界愈宽,成就愈辉煌。具有大格局、高境界、真本领,才能识小我、见天地、爱众生,才能提振锐气、锤炼骨气、激越朝气,才能有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才能有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容人、容言、容事,才能自信、自立、自强,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同样,格局,亦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审时度势、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尚思立行、砥砺奋进的关键所在。否则,很容易在管理的浅层或进路的徘徊中迷失心性和使命。格局与追求的呈现,源于理念与规划,系于践行与作为,归于实绩与效能。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格局,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却又不仅仅是理念与追求;格局,是一种布局、一种谋划,却又不仅仅是布局与谋划。“有格局”的人,应是“有理想、有理念、有理智”的人,应是“懂规律、懂规划、懂规矩”的人,应是“有德性、有悟性、有韧性”的人,应是“有实力、能实干、重实效”的人,应是“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人,应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懈奋斗、再创辉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习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所言:“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韩延明,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原一级巡视员)
作者:韩延明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