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院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新型艺术专门人才的重任,如何让当代艺术类年轻学子养成文化自觉意识,是新时代艺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全国独立设置的公办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设计类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围绕“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过程,通过创新课堂、定制课堂等方式探索恢复重建“中华传统造型体系”和“中华传统造物体系”,用重大公共性创作项目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不断深入,在“为人民而设计”之路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用精品力作培根铸魂,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获得了有效传承。
培根铸魂: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美育视野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塑造美好心灵、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作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遵循美育特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积极探索以传统工艺传承、转化、创新为特色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通过“新六艺”创新课堂、协同育人定制课堂等方式,将中华传统艺术造物观与造型观融入“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时代培育设计英才。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招待会纪念品《普天同庆》团花剪纸(董林美剪制)
传统造型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具有高辨识度的民族精神象征。山工艺在“以设计学为主导、美术学为基础、艺术学理论及相关学科为支撑,工艺美术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下,秉承“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校训精神,重视传统造型观念的研究与教学。
早在2010年,学校“民艺学概论”等立足传统造物观的课程入选了省级精品课程。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学校发起恢复和重建“中华传统造型体系”和“中华传统造物体系”的倡议,通过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策略研究”“设计创新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等科研攻关项目,深化对中华优秀造物文化认识,明确学术导向,将中华传统艺术造型观与造物观融入课堂教学和艺术创作,凸显中国精神、中国气度、中国神韵。
“民艺学”“传统木作”“传统服饰工艺”“陶瓷艺术”“珠宝首饰花丝工艺”等传统造物理论与实践课程被列入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在“新六艺杯”创新课堂教学比赛中,“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旅游纪念品开发”等课程在遵循设计艺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统工艺的转化与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
校级精品“双创+双造”微课程群,是学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推进“中华传统造物体系”和“中华传统造型体系”融入课程设计,专门打造的具有专业特色、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特色课程。
2022年,学校首批重点建设的“传统造物时尚设计与展示”“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演绎”“传统木作”“陶瓷艺术”等5门课程(包含通识理论课与专业课两部分),以学校一流专业中的省级一流课程为基础,“双创+双造”与专业特色充分结合,强调课程实践与成果产出,让学生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以设计实践传承中华造物文脉。
“协同育人定制课堂”是学校立足传统工艺教学优势,推动产教融合的课程实践。以“纤维与建筑空间”课为例,课程以传统地毯工艺纤维形态为载体,探究纤维与个人、纤维与公共场景两个空间维度的互动关系,进而展开创新应用探索。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和社会需求,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合作授课,共同完成知识讲授和设计实践任务,让传统工艺设计成果转化更为切合时代所需。
学校在培育本校学生“两创”转化能力同时,践行高校职责使命,承担了培养行业“两创”人才的教学任务。
2016年至2020年,学校共承办15期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主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包括木版年画、陶瓷烧制技艺、葫芦雕刻技艺、木雕、核雕技艺、剪纸技艺、织绣技艺、内画(陶瓷绘画)技艺、泥(面)塑技艺等项目。工艺美术、公共艺术等方向的师生通过课程交流、联合创作、作品观摩的方式,助力民间艺人创新意识的养成,联手创作了一批传统工艺创新转化优秀作品。学校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传统图案再设计人才培养计划”,面向从事传统图案教学、研究、保护以及创意设计的专业人员实施的小批量、高水平培训,通过“图案大师课”“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中的设计”“敦煌图案的解析与应用”“图案的设计灵感与设计方式”等课程讲授,传授传统图案设计理念,融合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和文创产业特色,通过组织理论学习、名师讲座、课题实践、田野考察、网络互动等形式的培训,构建了更为科学的传统图案教学研究体系,面向高校和社会培养了一批致力于传统图案在当代的传承、保护、创新研究的高水平人才。
营造“两创”校园文化,通过高端艺术展、“创意市集”等方式,构建了礼敬传统的校风学风教风。
学校不仅专设了中国民艺博物馆、孙长林艺术馆等藏品丰富的传统工艺展示场馆,近年来还引入了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龟兹壁画艺术交流展、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等重要展览,通过有形的文化遗产与衍生品展示、专题讲座等方式,使学校师生直观感受传统经典艺术的魅力,深刻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重任和担当,塑造了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氛围。
此外,由学生自主发起的“创意市集”也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活动,“创意市集”每学期举办1次,自201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0届,学生可通过此项活动销售个人手造作品,产品涵盖琉璃、皮具、陶瓷、布艺、首饰、编织等诸多传统工艺门类。“创意市集”还与青春创意基金评选、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两创”意识和创意能力,体现了学校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
守正创新: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项目实践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题中之义。艺术家要靠作品说话,一所高校“两创”成果丰硕与否最终也要靠作品来证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指出:“通过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进一步激发设计创新产能,打造具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能力、长变现周期的符号性文化产品。”
2020年7月,《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5年来,学校以“为人民而设计”为使命担当,通过重大设计项目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以设计转化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展现国家形象,取得了一系列体现时代印记的标志性创作成果。
在“上合青岛峰会”艺术创意设计重大项目中,学校设计团队集中梳理山东传统文化资源,重点凝练典型文化符号和意象,融会特色工艺资源,对接工艺美术等文创产业一线,开展“两创”设计实践,完成了国礼、国宴用品、视觉形象系统、艺术品与陈设、服装等五大领域的设计任务。创作过程中,师生团队从山东地域传统工艺资源与历史景观中提炼文化意象,传承转化陶瓷、琉璃、金工等传统工艺,寓情于礼,诠释我国所秉持的外交理念和中国智慧,体现中国风格,以优秀的创意设计服务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以及外交理念的表达与传播,实现了“为人民而设计”的使命担当。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艺术设计项目中,剪纸纪念品《普天同庆》和面塑作品《盛世欢歌》,是对陕北剪纸和山东面塑两种民间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寄托了对共和国华诞的美好祝愿。
民间剪纸团花纪念品《普天同庆》,运用陕北民间剪纸语言,采用传统团花构图,以国徽为核心,环绕灯笼、石榴、山丹丹花形象,用石榴象征团圆团结、繁荣昌盛,用灯笼展现普天同庆的时代气象,整体造型组合象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忘初心、团结进取、繁荣发展的光辉历史。
民间面塑作品《盛世欢歌》,以“民族团结、喜庆欢歌”为主题,通过面塑形式表现全国各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团结共庆的欢乐场面,人物神态造型写真,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节日气息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表现了民间喜乐欢快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风貌。
在“生命重于泰山·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主题创作活动中,广大师生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创作语言,借用传统文化意象表现和传递抗疫信息,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宣传画、动画、漫画、插画、新媒体艺术等作品中,不乏黄鹤楼、长城、孔子等对于国人来说耳熟能详、亲切可感的传统文化意象符号,这些有情感温度的艺术创作不仅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融入了更多暖色调,还汇聚并传递了万众一心、举国抗疫的精神力量。
“大美颂赞,百年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艺术与设计主题创作展”中的作品紧扣建党百年的时代主题,汲取传统文脉的思想精华,发挥设计专业优势,壁画、剪纸、木雕等传统工艺造型语言与现代展陈方式相呼应,让百年党史以亲和、年轻、富有活力的方式走进人们内心,化作坚定信仰和奋进力量。潘鲁生、赵芳廷、刘文健及团队成员主创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前厅壁画,由《日出东方》《民族脊梁》《中流砥柱》三幅作品组成,从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提炼出长城、黄河、天安门等历史景观和文化符号,有力诠释了党领导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脉动。
近年来,学校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在“手艺农村”特色产业扶贫计划、“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以设计转化助推传统工艺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提高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服务乡风文明建设,有效促进了就业创业以及乡村振兴与发展。
以美为媒: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传播渠道
迈入资讯社会,互联网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让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既要“创出来”,也需要“走出去”。
近年来,山工艺加强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舜耕国际会展中心等国内重要展示场馆的合作,注重通过现代展览、融媒体等手段与社会公众对话,以美为媒,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意识和创新成果的传播覆盖面,可以在更广大的社会层面凝聚思想共识,扩大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共享的力度,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回归当下生活。
民艺学是推动中华传统工艺“两创”的重要学科基础,山工艺在民艺学学科研究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成果丰硕。
2020年和20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连续两年邀请学校在京举办民艺专题展,传播传统民艺文化和“两创”成果。2020年举办的《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通过“农事器用、康乐人家、衣裳锦绣、游艺乡风”4个单元,展出了1500余件山东民艺藏品,打破工艺类别,还原传统民艺使用方式与文化语境,全面系统反映山东地区传统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面貌及蕴于其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2021年12月底开展的《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集中展示当代民艺学者潘鲁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事民艺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实践成果。其作品融合年画、剪纸、陶瓷、丝绸等传统工艺意象符号与表现手法,为优秀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路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正是要直观展示传统民间艺术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的丰富滋养,呼吁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山东手造”品牌是我省传统工艺“两创”实践的重要方向,学校把握时代需求,以手造精品回应时代课题,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可行路径。
2021年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期间,学校倾力打造的400平方米的“手造集市”展示体验区内,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艺术品展示了新时代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生机无限的中国艺术、华夏意象。“手造集市”通过丰富多彩的师生创作,突出“创意设计+现场制作+产品销售”的高校“手造”特色。潘鲁生当代艺术衍生品设计则将艺术回馈给生活,以丰富的设计形式和语言,以百姓日用之物,使当代艺术再次落地生根。师生展览作品涵盖了视觉传达设计、造型艺术、现代手工艺术、数字艺术、非遗传承、文创衍生品设计等众多门类。
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则通过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转化静态的文物藏品为动态交互影像和空间场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可观、可听、可触的体验式感知空间。
2020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生师生团队接受中国国家博物馆委托,对馆藏文物宋代名画《大驾卤簿图》进行图像场景“活化”,通过数字化手段再现了古代皇家南郊祭天的盛大场面。
《传统的未来》数字媒体艺术展是在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山工艺与山东博物馆联合推出的以数字技术手段打造的艺术体验展,展览分为传统、当代与未来3个展区,在上千平方米的博物馆空间内,用数字科技演绎经典文物,“活化”了传统造型资源。
2020年春节期间,山东博物馆举办《年画重回生活》系列展览,邀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以传统年画与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为方向,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传统年画主题动画短片、年俗文创产品、年画新样设计创作,《大过年》《鹊桥会》《刘海戏金蟾》等春节文化主题数字交互体验作品的创作,实现了优秀传统年俗文化的活化与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将继续紧密服务国家战略,从中华传统艺术造型观与造物观中汲取创作养分,通过传统艺术视觉基因的转化和发展,进行传统文化意象再造与价值转化,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以美为媒,创作一批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艺术精品,体现新时代高等艺术院校的使命担当。
作者:特约通讯员 韩 明 石龙潭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