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为什么考研” 要先明确“读什么样的研”
发布时间:2022-02-23 09:09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谭影子 A+A-
-分享-

  近日,2022年度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陆续放榜。根据有关机构统计,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创下457万的新高,比2021年增长约80万。然而,与考研火热的趋势、激烈的竞争相对照的,却是艰难的就业环境,硕士学历未必能找到称心工作。“为什么考研”不仅让旁观者疑惑不解、各执一词,在前赴后继的“考研党”心中,也难解个中缘由。

  本科毕业之际,笔者也曾亲历工作、读研的分流抉择。回想当初自己和身边同学的心路历程,那些选择工作的同学通常已确立了清晰而坚定的方向,而选择读研的同学,包括自己在内,则大多尚处朦胧状态,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选择什么,于是希望通过读研深造获得一个缓冲期,逐步找到自己应该奔赴的人生下一站。

  事实也是如此,读研期间,除了少数决心深研学术的同学之外,大部分人都将主要精力花在寻找职业方向和求职准备上,例如广泛实习、考取证书、笔试面试等。从秋招到春招,硕士应届生一般会花费大半年时间找工作。已参加工作的“考研党”也有类似心态,硕士阶段更多被视为锚定职业方向、积累知识经验、锻炼实务技能的缓冲期。

  究竟为什么考研?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考”,而在于“研”。“考”的动机可以很多,有前文提到的对未来的迷茫,有升职评级的需要,还有对某一专业的兴趣等。但是,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无法真正起到“缓冲”作用,难以提供将个人素质与未来发展对接起来的路径,那么“考研”就始终是悬空的。结果就是学生将读研当作任务,一些教师将研究生当作文凭过客,企业将硕士学历当作鸡肋,舆论持续疑惑“为什么考研”。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渠道、平台支撑,硕士生求职时同当年本科面临的情况相差无几,求职季之前被课程、论文填满,深度了解、思考相关行业的机会很少;求职季一开始便全天候投简历、笔试、面试,系统回顾个人知识积累、职业倾向的时间不多。这也造成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既各自为战又盲目趋同,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追逐那些公认为必须但未必适合自己的资格、奖励、机会。

  在更加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当下,“为什么考研”问题也值得引起审视反思。研究生教育就一定是更注重理论研究,不切合实务的吗?在考研年年火爆的背景下,有没有可能让研究生教育变得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要解决“为什么考研”的问题,恐怕还需从“读什么样的研”开解。(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谭影子

编辑:孙悦琛

审核:迟佳

相关阅读

小饼如嚼月,最抚学子心

10月6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也在国庆假期,两节上演“喜相逢”。当中秋的月明遇上国庆欢腾,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 ...

10-05 10:33山东教育新闻网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育新时代齐鲁“大先生”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10-09 10: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

10-10 10: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