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如何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命题。
一方面,新时代、新变化、新需求,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只有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因此,高校必须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核心使命,抢抓时机,以奔跑的状态、清醒的认识、务实的干劲,全力以赴。另一方面,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每所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清醒全面地认识到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及“卡脖子”问题清单本身所具有的动态性等特征。久久为功,担当作为,高校才能真正成为科研攻关的主战场、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地、国之重器的策源地。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只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才有意义。这就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时”。
“审天下之时,度天下之势”,审时度势从来都是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重要依据,是统一思想、协调步伐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重大历史关口或重要时间节点,或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千缠百结时,审时度势是一把金钥匙。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必须科学把握大势、善于借势、善于扬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前提也是根本。
“势”在发展。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以识变之智在战略上抢占制高点,以“国之大者”和“四个面向”导航,围绕国家战略意图,聚焦重大理论创新、重大科学问题、重大技术攻关,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努力实现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突破;另一方面要以求变之勇,在战术上找准支撑点,积极参与国家级平台及重大专项、重点计划、重要设施的布局建设,瞄准“专特优”领域,以健全差异化评价、激发活力、共建共享为重点,在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上浓墨重彩。
“势”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竞争之道,唯在得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充分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全面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态环境,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潜心治学,让各类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势”在创新。当前,创新日益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驱动力。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创新力,不单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创新,而是全方位、高标准、可持续的创新,这是更高的发展目标,也是更高的发展要求。高校应把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着力加强学科布局和体系建设,全面夯实基础理论研究,补足冷门、薄弱学科短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以“大先生、大团队”和“大项目、大平台”为支撑,实现战略上“立得住”、战术上“打得赢”,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文化文明繁荣创新,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应有贡献。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看得准、把握好时与势,全力办好自己的事,无论对于“双一流”高校还是应用型高校,都具有深远而紧迫的意义。“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时与势,必将有利于我们看清方向和方位,有利于增强底气和信心,有利于保持耐心和定力,变优势为气势和胜势,跑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于洪良,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财经大学教授)
作者:于洪良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