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茗文,姚茗文,小区内有密接人员,请快速从小区撤离,医护人员将全面接手后续工作!”这是山东交通学院“启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队员姚茗文和伙伴们在刚刚结束的寒假志愿服务工作中发生的一幕。“和我们一起的,有医生、护士、警察,还有镇上的党员,大家就想着要快一些、再快一些,这样就能保护更多人。”姚茗文说。
1月8日,天津发生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本土疫情,姚茗文申请加入当地的志愿服务团队,和伙伴们昼夜不歇,协助医护人员完成了10次核酸筛查,并马不停蹄地增援其他社区,核酸检测、隔离流调、应急处理、生活保障……哪项工作缺人手,他就出现在哪里。
除加入“启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姚茗文还是学校“殷树山”事迹宣讲团、“星火船承”红色文化宣讲团的成员。他和同学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党支部、团支部,走进中小学、社区、企业等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宣讲活动,讲英雄人物事迹,讲党史故事,守红色根脉。
“学校很重视在生活实践中培养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让我和同学们都愿意积极自主参与周围的生活,去关注、去经历、去体验,收获挺多的。”姚茗文说。
继成立全国高校首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后,山东交通学院又率先在全省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制度机制、方式方法、资源整合等方面真抓实干,发挥高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的优势,多种形式传承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育人主阵地,取得了实效。
理论宣讲活力满满,精神传承用脑用心
“刘成德爷爷是雷锋的战友,在工作的时候,他干一行爱一行。退休以后,他又义务帮助村里承担了卫生清洁、交通指挥等工作。这让我感觉‘雷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学习雷锋做好事就是从身边小事做起。”听完刘成德事迹报告后,“青春建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队员刘红超感触颇深。
优秀事迹“引进来”,协同育人。学校积极邀请向上向善好青年、道德模范、志愿者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优秀典型入校开展宣讲会、报告会和分享会,并聘请他们做学校的兼职教师。同时,开设“四同大讲堂”“影山人文讲坛”等品牌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开讲,大力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在全校掀起“学雷锋,树新风”的热潮。
学校一直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一方面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引到学校里来,让学生有机会了解身边先锋模范人物的经历,让学生在现场“零距离”聆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带领师生走出去,走出校门,走进社区、乡镇,到田间地头去看、去听、去体验。
师生活动“走出去”,现场教学。学校通过各类教育活动带领师生到刘成德事迹展览馆、“树山印记”纪念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接受精神洗礼,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宣讲团,走村串户宣讲,服务基层群众,引导群众崇尚文明新风。
目前,学校成立了“殷树山”事迹宣讲团、“星火燎原”青年宣讲团、“星火船承”红色文化宣讲团、“翼心向阳”红色党史宣讲队、“红色海螺号”大学生党史宣讲团等多支队伍。他们深入街道、社区、乡镇、村庄开展宣讲120余场,服务基层群众3.1万余人,切实做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刚开始到乡镇、村居进行宣讲的时候,我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方法是多么地需要提升。这让我开始思考怎么才能讲得更明白、更容易理解。怎么才能让村民明白生活中其实处处都用得上。每天晚上脑子里都是这些问题,现在这些问题又跟随我来到课堂上,我便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讲得更有吸引力,让学生更喜欢听、更容易懂。”学校思政课教师崔三常说。
深入基层的经历,让教师们纷纷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思考和研讨,不断完善教学设计。2021年,学校荣获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结合学校和驻地资源建设了红色文化虚拟展馆并开展教学活动,使用师生达2万人次,6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在服务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真正实现了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
于细微处入手“讲得好”,百姓喜欢。学校各宣讲团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结合社区、乡村的生活实际学,结合生活细节讲,从细微处入手,把雷锋精神融入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百姓的身边事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和方式展开宣讲,让居民听得懂、容易做,受到服务群众的广泛好评。“讲述殷树山爷爷的事迹时,我会根据不同受众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表达方式。我发现,讲到身边事身边人的时候,绝大部分群众很有代入感,包括我本人。我感觉每次宣讲都让我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姚茗文在教育与自育中得到了淬炼和提升。
科技改善百姓生活,服务群众尚实尚行
如何运用科研成果践行雷锋精神?山东交通学院科研处处长黄玉娟表示:“雷锋同志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弘扬雷锋精神方面,高校有天然的技术优势,而且学校本身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职能。比如,我们有科研成果,道路破冰融雪设施能改善百姓出行、新型道路材料能提高乡村公路使用质量……我们还有电商技术、测绘技术、市场营销知识等等,都可以帮助老百姓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他们的生活好一点儿、再好一点儿。”
专业下乡便民促发展。“以前都是人家来买,要不就是俺们送货,这个团队来了以后给俺们培训电商,营业额比之前增长了1.3%还多,这样的活动太好了!”博兴县琉榴园禽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学敬说。
学校师生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深入乡镇开展科技支农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党员先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走进乡村企业开展科技支农活动,国际商学院“国商青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赴博兴围绕老粗布销售开展了“布布为营”助农活动,等等。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有的为乡镇企业提供技术、市场、发展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有的为乡镇和村庄测绘道路制图,还有的利用专业知识为乡村小学生开办科普讲堂。仅2021年,就有1700余名师生参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利用专业和特长服务基层百姓。
科研成果落地暖民心。山东交通学院积极通过结对共建、学习交流、咨询互动等形式切实服务基层群众需求,在精准服务现代化强省建设上长本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措施。
学校合作研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粉土路基建造支撑技术及工程应用”技术,成功应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1600多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学校交通土建工程学院教授郭德栋向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锦绣川办事处北峪村、槲疃村捐赠6吨环保型融雪剂,有效解决了两村冬季雪后交通事故风险高的问题,并同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仁山一起对两村的道路防灾减灾进行了技术指导。
学校一贯重视科技创新与社会民生需求的融合与接轨,陆续成立了临沂研究院、威海海洋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加大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推进力度,多措并举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
多元品牌接续推进,精准服务用诚用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山东交通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聚焦社会民生,针对留守儿童、残疾人、老人等弱势群体设计重点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个性化志愿帮扶,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诚信小店绘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文章。“诚者,内诚于心;信者,外信于人”,这是学生孙凤慧创立“诚信小站”的最初信念。从1个小摊到8个站点,从1名成员到现在200人的团队,小小的诚信驿站将学校“教育基地”“文化景点”“示范窗口”“学校名片”“地理标识”等五大功能集聚一体,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与亮点,“诚信小站”也被评为“济南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在全校营造出志愿服务、弘扬诚信、崇尚公益的浓厚氛围。
“‘诚信驿站爱心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还在济南市长清区国庄小学设立了爱心服务基地,坚持‘诚信支教’10年,累计资助3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和小学生继续读书,服务队还会进社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该服务队负责人张睿裕表示,诚信驿站的辐射作用已经由校内拓展到校外,不断扩大服务区域和受众范围。
“无人照料的小店,从没丢过一分钱;无人监督的大学生,从没丢过一次脸。你尊重我,所以我必须自尊;你信任我,所以我不能失信。一个小小的店面,为社会诚信的大文章提供了一个现实样板,值得每个人去深思、品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这样点评诚信驿站。
“雪樱计划”谱就义工大爱。2007年,女孩钟倩患上“不死的癌症”类风湿病,在她最无助、最困难的时候,一群大学生义无反顾地来到她的身边。“此后10余年里,一届又一届学生开始了爱心接力,大家坚持克服各种困难,从生活上、精神上照顾钟倩和她身患重病的父亲,鼓励她,帮助她渡过了生活、学习上的各种难关,还帮她出版了书籍。”“雪樱计划”负责人韩锦晔回忆道。现在,钟倩被誉为“80后张海迪”,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山东好人”“山东省十佳自强模范”“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雪樱计划’是学校‘泉城义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助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以残疾女孩钟倩为重点服务对象,辐射其他助残活动。”“泉城义工”指导教师玄路宁介绍说,“学生真的是在用心帮助他人,上课、考试之余,利用原本就不多的空闲时间去关爱像钟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我看到的是一批又一批团队成员的无私奉献。”
目前,义工们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万余期,参加活动人次超1.3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8万余小时,荣获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阳光助残”银奖。
多元品牌精准服务实效凸显。“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品牌活动,比如‘时代雷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每年寒暑假坚持组织队员去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青青幼苗,学子呵护’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连年寒暑假赴四川省开展‘快乐学校’义务支教活动,还有学校沿袭多年的‘学雷锋 献爱心’志愿服务月等常规品牌活动,等等。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提升诚信驿站等现有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努力培育一批新的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品牌。”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隋翀在介绍学校今后文明实践工作发展计划时说。
学校健全制度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方式方法,将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相统一,着力织密“阵地网”,集中打造“111819”阵地,着力打通“校—院”服务平台,切实健全两级联动运行机制,实现两级设置全覆盖,增强实践服务能力。对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全校师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化人;对外,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辐射广大人民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俗。
截至目前,已有4万余名师生参加了学校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荣获山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济南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活动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集体荣誉70余项,300余名大学生荣获“山东省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跨越时空,雷锋精神历久弥新。山东交通学院切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为建设目标,将传承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主要任务深度融合,通过聚合资源、创新形式,激发师生活力,发挥自身所长开展理论宣讲、科技帮扶、精神文化活动等文明实践活动,彰显“学雷锋志愿服务”的价值底色,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脑用心用情探索高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
作者:特约通讯员 周颜玲 袁 娜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