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2022年教育部社科司下发的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要“善用‘大思政课’,统筹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就要求全体思政教育工作者务必认真思考:何谓“一体化”?如何推动实现一体化建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统筹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举措,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其实质是立足各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知识传授到价值评断的进阶过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方面,既要表现出各学段授课要点、知识进阶的差异性,又要注重各学段之间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的连贯性,在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彰显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讲好思政课、推动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做好“三个相统一”。
第一,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首先面对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特征。人们只有在认识和充分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这就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研究和尊重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律。
就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而言,小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处在从比较笼统到有意性和目的性增强的阶段;在记忆方面,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转变;在思维方式上,正在从具象思维到形象思维转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性特点是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独立性、不平衡性等。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则开始变得丰富和复杂起来,他们热爱思考、求知欲强,逻辑能力、思辨能力渐趋完善,批判意识、贯彻意识强烈,自我意识逐渐成熟。所以,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创新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必须立足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若讲授方式和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则不能满足学生的有效需求。
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共性。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特殊的。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高度、课程设置的深度、教材内容的理论性等方面,也都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每个阶段的思政课建设都是基于特定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规律,撷取特定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的过程。
比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尽管都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但每个学段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不一致。小学思政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人”,要具备基本的善恶观念;中学则是让学生明白人生道理,能基本对是非善恶作出判断,并明晰每个人都应做个好人、懂礼守法、思想进步、心理健康等,重在基础知识的普及和传授;而大学的思政课教学就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应该是道理的阐明,是要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做个好人、怎样做个好人,更要从学理上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行、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能、为什么能。大学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中学是让学生知“其所当然”,小学则是让学生知“其然”。
所以,尊重学生的心智和成长规律,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共性”问题;区别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开展相对独立的思政课建设,体现的是“个性”问题。
第二,坚持“层次性和差异性”相统一。
术业有专攻,为学有阶梯。思政课建设也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尤其是教学本身体现出的境界层次差异。所谓思政课教学的层次性,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理论性、讲述内容的涵盖面、教学方式与方法等体现出的深浅之别。
当然,思政课教学的层次性不意味着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有高低之分,而是指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艺术性、教学方法的层次性和进阶性。比如,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重在知识传授。中学会考制度激励学生要记牢知识点,尤其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判断和理论,学生记住的知识要点越多,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就越深,就越能实现思政课的价值性教育目标。大学的思政课教学重在学理分析,立足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知识要点,分析相关概念、判断、理论背后的学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从教学方式方法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也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不能无限灌输抽象理论和书本知识,当采取多讲故事、多看展览的具象形式,从情感上帮助学生认同相关知识和理论,做到“润物细无声”。但大学的思政课教学则不能以讲故事、看展览的具象形式冲淡理论讲授的抽象演绎,要增进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当强化书本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悟、从悟中学,充分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纯粹理论宣讲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重增加实践乐趣的教学更不适合严肃的思政课教学,唯有思政课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阐释与启发人生思悟相结合,才是“八个相统一”思政课教学规律的落实。
第三,坚持“底色与特色”相统一。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要守正创新。“守正”是指思政课教学的根本方向不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这是底色;“创新”主要强调思政课教师应基于时代人文语境,创新性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创造性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讲出思政课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特色、构建不同空间下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特色”的一体化模式。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即便是同一学段、同一年级、同一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也可特色化、多样化,更应校本化、地域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个人都生活于特定的文化系统中,身上传承和流淌着民族、地域的文化血脉。祖国大地上的每所学校都受其所处地域的文化影响,民族、地域的文化精神和英雄模范深深滋养着该场域时空中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事方式。所以,对思政课建设来说,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基因,就应学会挖掘地方文化精华、善于运用典范人物。
不仅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支撑教学的素材可以特色化,教学方式方法也可以特色化。同样的道理,可以有不同的讲授方式;同样的课程,不同的授课教师可以讲出不同的风采;同样的教学内容,可撷取不同的教学案例纵横贯通。2021年3月,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双协同、双提升”项目工作方案》,推动了山东省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县市教育局结对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就是立足“相近相邻”原则,统筹考虑了地域文化色彩、行业属性色彩。若要成就一体化建设的“山东模式”,山东的红色文化基因、齐鲁文化要素必然要融入思政课系统化建设中,在保持思政课“底色”的基础上凸显山东特色。
(作者简介:张瑞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张瑞涛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