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走在前”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山东发展精准把脉定向,提供了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作为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立德树人,锚定“三个走在前”,推动高质量党建和高质量发展“双向赋能”,立足山东、服务山东,扛起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
一、坚持党建引领,增强“走在前”的行动自觉
青岛理工大学把党的建设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努力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以高水平党建引领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狠抓把关定向,锻造“主心骨”。学校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铸魂强基工程,强化政治领导和理论武装,构建覆盖全体师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建立党委常委和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单位、联系党支部、联系班级、联系思政课教师的制度,切实履行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在“走在前”发展进程中确保鲜明的政治方向、服务面向、育人导向。
巩固组织优势,增强“战斗力”。学校修订完善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二级党组织工作办法和党支部工作办法,通过签订责任书、述职考评、督办巡查等多种方式,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机制,确保各级党组织在涉及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通过重点培育、动态管理、整体推进,激活基层党组织内生动力,共同服务“三个走在前”这篇大文章。
促进动能提升,彰显“引领力”。学校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第一抓手,凝聚破难题、抓落实、促发展的强大合力。严格规范和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积极开展特色党支部创建工作,助推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等党建特色品牌建设,强化专职组织员队伍、党建工作经费、党员活动场所等保障,搭建党员先锋岗、服务师生标兵、党员承诺践诺活动等载体平台,引导带领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增强“走在前”的行动自觉,发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山东高质量发展、扎根齐鲁大地办大学作为建设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凝聚起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动能。
二、坚持目标导向,为“走在前”提供学科支撑
学校践行初心使命,坚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谋划推进学科建设,立足特色构建学科发展新生态,以高水平学科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锁定新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坚持党委统筹协调,以学科为基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目标,各项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学校新校区全面建成,完成了主校区战略转移,进入了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学校以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为指引,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七个专项规划,向着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奋进。
谋求新跨越,一门心思抓发展。认清优势,找准位置,就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学校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海洋战略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指导,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布局新能源学科,紧密对接山东提出的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攻坚行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深入推进学科体系、人才体系、科研体系与产业体系、创新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明确定位、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方位决定方略,优势决定胜势,从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空间技术装备与可视化遥操作、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等五个领域和方向精准发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三个走在前”提供智力支撑。
推出新举措,一鼓作气谱新篇。学校实施山东省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学科重点建设计划,着力打造“高峰”“高原”学科,围绕智能、绿色两大主题,重点做强土木建筑、机械制造两大特色学科群,铸造学科高峰,增强学校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特色鲜明的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实施基础学科培育计划,打造原始创新新高地,加强力学、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提升学科的原始创新能力。实施“优势学科+”计划,打造特色学科群,加速学科交叉融合,利用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带动弱势学科发展,增加新的学科增长点。
三、坚持“四个面向”,为“走在前”激发创新动能
学校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四个面向”为根本遵循,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解决“卡脖子”关键问题,让创新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强化政策赋能。学校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对接山东省科技创新重大工程,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学校在工程建设与安全、航天测控、城市更新与智慧城市、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境与新能源等领域的科研优势与特色,实施科研创新“供给侧”改革,构建“人才团队、基地平台、科研项目、重大成果”联系贯通的科研组织模式,推行“平台—团队—任务—资源—成效”一体化科研服务管理创新。
集聚优势资源。学校出台高质量成果奖励与创新成果培育政策,培育和激励有实力的团队聚焦我省科技创新“走在前”的重大科技问题聚力创新,形成突出成果。实施重点平台建设工程,围绕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生态环境与新能源、新城建与智慧城市等学科领域,加大平台建设资源投入与考核力度,努力承担更多能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的大项目,成为这些领域的全省科研创新高地。
促进成果转化。学校创新“源头供给—转化服务”工作链,出台新版《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试点,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山东省专利局专利转化试点单位,推动一批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坚持党管人才,为“走在前”凝聚人才力量
学校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体系,建立“6543” 联系服务专家人才机制(即:出台6项制度、畅通5种联系渠道、搭建4个服务平台、配备3级服务专员),更好地凝聚人才、引领人才、服务人才。
坚持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构建形成党委领导、学校主导、学院主体、人事处主责、职能部门协同、全校教职员工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实现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合力推进,层层压实责任,做好年度人才引进工作。
坚持靶向思维、精准施策。对学校人才需求进行精准调研、科学研判,修订《青岛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管理暂行办法》,增强政策吸引力,紧扣学科专业需求靶向,落实一院一策,差异化、分层次、有重点地精准引进各类人才,提高引进人才与学科专业需求的匹配度和融合度。
坚持引育并举、双轮驱动。一方面,聚焦学科需求,拓宽引才视野,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渠道推介学校引才政策,诚意满满招揽人才。另一方面,努力“盘活”人才存量,按照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分方式,建立全覆盖阶梯式人才培养路径,持续提升现有人才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以才引才、以才育才。深入推进“礼贤学者”引育工程,汇聚领军人才、培养学术骨干、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助力各类人才快速成长与发展,发挥人才带动叠加辐射效应,形成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鼓励人才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强化人才资源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和同频共振。
五、坚持立德树人,为“走在前”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校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为学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保驾护航。
把好高水平人才培养方向。学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建立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五育体系。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相贯通,制定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深入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饱满热情和奋斗姿态投入火热实践。
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山东省应用型高水平专业群和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建设,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全面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学校本科专业优化调整方案,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群和专业集群。落实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主动适应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变化,主动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扎实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优良教风学风。
推动高水平人才质量提升。主动适应行业领域变化,探索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专业建设基础良好的学院探索专业顶级课程建设,构建从单门课程、课程群到毕业设计的完整教学体系,并根据专业特征,在新工科专业中探索多学院联合教学、联合毕业设计训练模式,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同时,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落实建设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产业需求导向、卓越工程师计划、协同育人、国际化联合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一核心三辅助”学分制等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
做实高水平人才培养保障。实施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做好校级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实现国家教学成果奖突破。做好一流课程培育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好第三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推荐工作,加强教材管理,健全校内教学质量评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风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好培养优秀人才的主阵地作用,主动对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三个走在前”提供人才支持。
(作者简介:王亚军,青岛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作者:王亚军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