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家长担忧:煮出来的东西能吃吗? 劳动课带火“真煮”儿童厨具
发布时间:2022-05-20 09:06 来源:大众网 A+A-
-分享-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自今年9月起,劳动课将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消息一出,“中小学生学做饭”等相关话题引发大量网友关注,一时间儿童厨具也迅速走俏市场。

  这类儿童厨具并不是指以往意义上的 “过家家”,而是真锅真铲真炉灶,能让孩子煎炒烹炸,把饭菜做熟了吃下肚的“真煮”儿童厨具。“煮出来的食物能不能让孩子们放心吃呢?”“真煮”儿童厨具的安全性也受到了部分家长们的质疑。

  “真煮”儿童厨具走俏市场

  “没有现货。”记者在济南西部一家大型玩具市场走访时发现,店里货架上大多出现的都是 “过家家” 类塑料儿童厨具,当记者询问是否有可以将饭菜做熟了吃下肚的“真煮”儿童厨具时,店家表示,已经卖空了,现货还未到店。“这款厨具现在太火爆了,很多家长都来问,我们早都卖空了,好不容易补到货,但现货还没到店呢。”

  记者在另一家儿童玩具店铺发现,店内货架上摆放了3种“真煮”儿童厨具。记者观察到, “真煮”儿童厨具大多是成套销售,价格在六七十元到二百多元不等,其中包含了不粘锅、硅胶铲、电磁炉、电饭锅等,甚至还有油瓶、菜刀、漏勺、菜板、打蛋器等配件,宛若一个“迷你厨房”。店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店内现有摆放的,仓库还有一款高质量版本的没有上架,随即用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产品图片。“这款产品是儿童厨具中质量最好的,销量也是最高的,前期售空后,预订了好久才刚来货。”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有大量商家销售此类产品,有的店月销量超过3万件。价格从四五十元到四百元不等。在某网店中,18件套“真煮”儿童厨房的价格为69元,而最贵的49件套,标价则为483元。

  产品安全性让家长担忧

  记者浏览发现,在网店买家秀中,有不少家长秀出孩子们开心吃着亲手做出美食的照片或视频,也不少家长对于该产品的安全性问题表示担忧,“煮出来的东西能吃吗”“安全性是否达标”“会不会存在安全隐患”。

图片来自网络买家秀

  “孩子平时玩手机会看到这类小朋友用儿童厨具自己动手做饭的视频,觉得挺好玩的,老嚷着让我给她卖一套。我在网上和店里都看过,很多店家都是把它们当成玩具往外卖。”王女士认为,儿童厨具也是厨具,应当有相应的厨具合格证明,与儿童玩具并非一类物品。“孩子肯定会想尝一尝亲手做的饭菜,不知道那些儿童厨具安不安全,不敢买了让她做来吃啊。”

  记者走访多家儿童玩具店时,向店家询问“煮出的食物是否能吃”,儿童玩具店工作人员均表示“真煮儿童厨具煮出来的食物可以吃,但操作过程需要家长全程陪同”。随后记者又向店家询问产品材质等相关信息时,店家均笼统回答 ,“都是食品级,没问题 ”,但并未向记者提供任何检测报告或合格证明。

  记者在询问某“真煮”儿童玩具网店客服,在售的“‘真煮’厨具中锅具、餐具都是什么材质”时,客服表示,“锅具是铝合金材质和水性不粘涂层做成,餐具原材料是食品级PP和小麦秸秆做成;可以生物降解,环保可以达到欧美标准”,并出示了相关质检报告。

  但在不少 “真煮”儿童玩具网店购买评价中,有购买后的消费者表示“不锈钢厨具一摸一手黑,肯定不是304”,或者指出“加热后味道很大”“加热过程中孩子容易被烫伤”等。

  “按照原来厨具的范畴当中,并没有儿童厨具这一项,截至目前,此类‘真煮’儿童厨具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山东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表示,按照商品分类,“真煮”儿童厨具兼具儿童玩具、儿童餐具和家用电器的属性,其产品形态多样,目前并没有专门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真煮”儿童厨具炒菜后的成品,很多孩子是会吃进肚子里的。市面上在售的这些“真煮”儿童厨具材质是否安全、是否真是食品级,还要打个问号。记者提醒,家长在选购相关产品时,一定注意甄别是否是三无产品,材质是否安全,应该认准品牌、仔细对比,认真阅读说明书,并在孩子使用过程中全程看护,为孩子的健康把好关。(来源:大众网)

编辑:王煜玲

审核:冀春鑫

相关阅读

重磅!2026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通知发布!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对做好2026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行部署。

11-03 10:50微言教育

“十五五”教育怎么干?教育部部长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研讨

 10月30日下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10名正在学院参训的教师和基层教育工作者组成学习小组,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 ...

11-03 15:44微言教育

教育部解读:2026年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新要求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11-03 16:09微言教育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