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高度对山东发展的精准把脉定向,是做好山东工作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一流大学宏伟蓝图,以求实之心、务实之措、扎实之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科教融合改革,大力实施“135工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医疗防治水平,以实际行动扛起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
一、实施“领航工程”,唱响立德树人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校(院)党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校(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旗帜鲜明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关键在党”,“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全局理念”,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实施“领航工程”,形成基层党支部普遍联系班级、服务学生的长效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凝聚高质量发展磅礴力量,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党员干部培养锻炼同促进,基层党支部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提高,唱响立德树人主旋律。
一是注重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务求领航“有广度”。校(院)党委班子成员发挥带头作用,中层管理干部发挥骨干作用,青年党员发挥生力军作用,全校百余个机关、科研教辅机构和教学机构党支部与学生班级全面建立联系,各党支部有效融入班级,党员紧密联系学生,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在科学研究最前沿、在服务学生最前哨,党旗高高飘扬,党徽熠熠生辉,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红色引擎”,同心协力奏响育人“合奏曲”。
二是注重内容与形式创新,务求领航“有高度”。“领航工程”以开放的姿态整合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科研平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融进文化、科技、创新、医疗等多种元素,各党支部结合工作特点和所联系班级的实际,充分发挥支部特点和党员专业优势,创新活动内容,精心组织主题班会、座谈会、报告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让党员真正动起来,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全校上下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党建创新局面。
三是注重关爱学生,务求领航“有温度”。“领航工程”聚焦学生成长,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抓住“交心”“暖心”“落实”三个关键,主动谋划,出真招实招,畅通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交流渠道,积极主动回应学生关切,解决学生思想、学业、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每名党员真正成为学生求真务实路上的“人生导师”、成长成才路上的“知心朋友”,学生身边的“引路人”和“服务员”。
四是注重思想引领,务求领航“有深度”。“领航工程”注重唱响主旋律,以多种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向时代英模白晓卉同志学习活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开展“同心携手抗疫 知校爱校荣校”“致敬英雄 防疫有我”系列活动;开展师生共上一堂思政课“领航工程———我为抗疫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致敬英雄 强国有我”志愿服务活动,校(院)几千名师生志愿者加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来,“防护白”“志愿蓝”“青春红”交相辉映,构筑山一大青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和全体山一大人“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最美画卷,奏响校园“三全育人”合奏曲,打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最后一公里”,唱响立德树人主旋律。
二、坚持人才强校,提升发展活力
人才兴,则教育兴,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校(院)学科发展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要建设一流医科大学,关键在人才。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成果、一流的贡献,更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在推进科教融合改革的进程中,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层次高、后劲足、活力强的人才队伍,形成聚才、惜才、重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大精准引才力度,人才队伍“层次高”。校(院)坚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提升)计划,按照“抓住关键、引进急需、培育骨干、提升现有”的工作思路,围绕校(院)战略布局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通过一对一定向引才,举办国际青年学术论坛、视频招聘会等形式,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重要影响力、能够切实发挥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及管理专家,连续3年引进多名各类高层次人才,成为全省引进人才最多的省属高校。
二是营造优越人才发展环境,人才队伍“后劲足”。坚持“引人”与“育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并重,持续加强对重点人才的激励和个性化培养,重点支持和培养有望获得各类国家级教学成果,逐渐成长为教学名师的优秀教师;重点支持和培养有望获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中青年骨干。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多措并举,不断增强校(院)“造血”能力,为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
三是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人才队伍“活力强”。校(院)党委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实施理事会治理下的院长负责制、PI制、年薪制,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走在山东省属高校的前列;坚决破除“五唯”,坚持把师德师风、医德医风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标准,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分类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让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不同类型人才在最合适的方向和岗位上发挥出最大效能,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强化人才服务,落实人才政策,优化人才成长“软环境”,让真正的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出彩。
三、坚持“学科立校”,增强内驱动力
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促进医学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学科设置的针对性,加强基础研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要“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国家从战略布局的高度提出要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一流医学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明确提出要建立应用研究型一流大学,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学科,一流学科涵养一流大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数量位居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10位(并列),综合排名位居山东省属医学院校第1位。2020年以来,临床医学学科有两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依托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在肿瘤学、眼科学、皮肤病学、新发传染病学等学科方向取得重要科研创新突破。其中,麻风精准预防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重要病原体的溯源、演化变异和全球传播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柳叶刀》(Lancet)、《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为国内相关传染病的快速诊断和监测预警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校(院)仍然存在学科发展不平衡,多而不强,多而无特色优势,高水平学科数量偏少的问题,与构建有高峰、有优势、有特色的重点学科群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校(院)提出坚持“学科立校”,学科建设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结合校(院)建设与发展实际,找准特色优势,明确学科方向,重点在“筑造高峰、强化优势、打造特色、深化融合”上下功夫。在实现校(院)学科特色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上,围绕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全力打造临床医学学科高峰。在山东省“双高”建设专项、科教融合专项资金支持下,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优化学科方向,以医学科技创新中心为平台强化学科交叉,鼓励学科间交叉合作研究,构建临床医学学科群,汇聚学科前沿科研创新的强大合力。
一是深化科教融合改革,优化整体布局。充分发挥学科综合集群优势,通过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形成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当代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一流学科,必须进一步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引导学科之间由单打独斗的“单一式”发展模式,逐渐向互动互联的“交互式”发展模式转化。校(院)大力推进临床医学类学科与附属医院嵌入式融合,加快各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对接,实现链条带动式发展,汇聚起学科发展强大合力,切实提升校(院)学科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
二是打造高峰学科,形成特色优势。校(院)立足科教融合带来的临床医疗资源雄厚的矩阵优势,打破人才和资源的单位界限、学科壁垒,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学术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引领性、公认性及卓越社会贡献的临床医学学科高峰,临床医学学科在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基础上,力争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A档行列,成为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品牌。校(院)基于高峰学科品牌建设,重点强化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等优势学科,大力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与医疗大数据、医疗保障、影像医学、实验动物、医养健康等“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新兴、传统、交叉学科,旨在形成整体优势,成为培育高峰学科的学科高地。同时,大力加强护理学、生物学、化学、医学技术、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等特色学科建设,强化学科间融合,推动形成以医学和药学为主,医工、医理、医文和医管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的新医科建设新模式,形成基础学科生态的良性互动,真正建成基础牢靠、潜力深厚、特色鲜明的山一大学科体系。
三是强化体制改革,提升创新动力。校(院)在迈向深度融合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大力实施学术提升计划,以重大科研方向为引领,对“战略团队”“领军团队”“潜力团队”分别提出科研任务要求,做强传统优势科研方向和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科研方向相结合,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促进教学、科研、医疗、成果转化深度融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平台,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成立医学科技创新中心,推行国际通行的PI制和配套年薪制、考核制,无论是外引人才,还是内培人才,科创中心均一视同仁,以解决不同体制和新旧人才政策的衔接问题。在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试行理事会治理下的院长负责制,赋予选才用才、财物支配自主权,自主引进具有海外经历人员近七成,成为医科建设的新生力量。
四、坚持文化兴校,汇聚发展合力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校(院)形成核心竞争实力的动力源泉,是校(院)办学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高校要创建一流大学,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校(院)党委坚持文化兴校,加强顶层设计,以超前的战略视野,谋划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人,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凝练校(院)精神,建设有传统、有内涵、有品位的精神文化体系。校(院)厚重荣光的历史和科教融合以来的努力奋斗,形成山一大人刚毅坚卓、百折不挠、不避艰险、发奋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确定“跬步千里,止于至善”的校训;形成尊崇才高之士,涵养高雅情操,团结友爱和谐,刚健积极有为,即“崇贤、尚雅、和谐、向上”的校风;形成“博学、善导、厚生、乐教”的教风和“乐学、善思、明礼、自信”的学风。这些精神文化成为师生医护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激励和引导师生医护员工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厚植发展思想根基,激发起为山一大的荣誉和使命而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山一大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是传承山一大精神基因,在科技报国中彰显家国情怀。一代代山一大人以天下为己任,立足科技报国,以身许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忠勤诚笃、励志图强,传承和延续着山一大人的精神基因。在新中国灭病史上,王兆骏、尤家骏、仲崇祜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麻风病等重大流行性疾病,成功夺得“四连冠”。20世纪70年代,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在当时还很偏僻的新泰市楼德镇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塑造了优良的学风和教风,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1948年济南解放后,回到人民手中的附属省立医院,汇聚了一大批享誉国内的医疗专家,用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铸成山东乃至全国医学前进的基石;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谢立信院士和于金明院士勤奋探索、刻苦攻关,征服了一座又一座医学高峰,引领山一大在肿瘤放疗、眼科角膜病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军乃至世界先进水平;校(院)成立以来,又汇聚了一批学养深厚、醉心科研、成就卓著的“两院”院士,他们都在我国医学和生命科学相关领域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成为新时代山一大学术文化建设的标杆、典范和旗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附属医疗机构涌现出“齐鲁时代楷模”白晓卉等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山一大精神的典范,生动彰显了山一大人敬佑生命、奋不顾身的优秀品质,充分展现了山一大人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无私奉献,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高贵品格。
三是文化兴校、服务大局,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校(院)党委高度重视并全方位推进大学文化建设,高标准建设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积极倡导严谨笃学、敢于创新的学术精神,彰显乐学善思、明礼自信的优良学风,营造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探索构建科学高效、管用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努力建设特色鲜明、辨识度高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校(院)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广播电视报纸和新媒体等现代传播体系,校园文化活动层次与水平持续提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医学人文精神和科教融合特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获评山东省“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用心用情共同建设和呵护广大师生医护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让优秀文化在推动校(院)改革发展,推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一流大学中彰显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焕发出持久坚固的蓬勃动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立足新时代,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将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锚定“三个走在前”,弘扬“自强不息”精神,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教科医融合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校(院)高质量发展,满怀豪情奋进一流大学创建新征程,为民族复兴而献其慧、竭其力!
(作者简介:韩金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
作者:韩金祥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