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走在前” 奋力谋新篇 | 关延平:在主动服务和融入黄河国家战略上奋勇争先
发布时间:2022-05-27 09:3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5月刊作者:关延平 A+A-
-分享-

作为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两大文化瑰宝的交融处,“大运河文化带”和“黄河生态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上的唯一一所省属高校,聊城大学始终把“四个服务”作为价值取向和根本追求,坚持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写在黄河流域。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山东“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准确领会把握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抓牢时代机遇和国家战略红利,充分发挥学科科研和文化传承创新独特优势,实施城校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一揽子务实举措,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黄河学研究院,在服务和融入黄河国家战略中彰显高校担当、贡献聊大力量。

 

一、聚焦黄河文化保护,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聊城大学致力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交融与传承创新,30年来始终行走在“黄运两河”“河和之契”研究的前列,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运河学研究院,以及全国唯一的“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和“运河民间文献数据库”,每年发布《中国大运河蓝皮书》,承担山东省大运河立法、山东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等10余项合作项目,为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和“后运河时代”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

学校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优势,深入挖掘山东段黄河、大运河文化资源,创作了《京杭运河历代名人一百图》百米长卷以及主题节目《运河号子》《撑篙号》《运河魂》《黄河号子》等艺术作品,完成了《唱响运河(山东段)——运河流域民间音乐歌舞专场晚会》等古城景区主题晚会创作,拍摄了长达40小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东昌葫芦》,开设的“中国传统乐器‘尺八’讲演堂”荣获山东省“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鲁西运河流域传统音乐传承研究”“鲁西地区民间美术遗产‘一体两翼’保护传承研究”“文化聚焦   小题大做——小高村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实践”先后荣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以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于学勇教授为代表的“中国乡村研究院乡村振兴建设研究与应用团队”,建设了美丽乡村设计模板库,先后规划设计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小城镇提升等40余个项目。其中,“苦禅故里,尚美画乡——高唐县三十里铺镇李奇村美丽乡村”项目获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学校还成立了冀鲁豫边区革命史研究中心,设立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研究专项,填补了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研究的学术空白。同时充分利用红色育人资源,创造了“红色文献库”“思政年历”“星火影院”“同城大课堂”等思政教育“聊大名片”。学校建立了孔繁森精神与西部援建研究中心,开展“孔繁森精神专项研究”,由赵少峰教授校注完成的《孔繁森日记》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让历久弥新的孔繁森精神成为培养干部、教育干部、塑造干部的生动教材。

 

二、聚焦黄河生态保护,持续强化人才科技支撑

 

学校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成立“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整合优势学科平台和创新团队,统筹运用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风景园林学、作物学、生物学等学科方法,围绕黄河下游生态文明的构建,黄河下游的乡村治理,黄河下游的水、能源、粮食间的关系,黄河下游旅游风俗及变迁等开展研究。

学校立足黄河—运河—南水北调交汇区域这一特色,采用高分遥感—野外监测—室内分析等技术方法,在气溶胶与气候变化、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资源环境高分遥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形成了学术特色,重点开展了东平湖水草分布及其分解物转化、南四湖水生植被遥感动态监测、黄三角灌木群落演替与“肥岛、盐岛”效应、鲁西平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近5年承担国家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

同时,学校还通过城校合作共建了大气环境分析与源解析实验室、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聊城数据与应用中心、区域土壤环境聊城市重点实验室、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持续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精准治理、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以及治理成效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联合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组成聊城市“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编制了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聚焦乡村绿化美化、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就大气污染问题提出综合解决方案。

学校农学院翟付顺教授等充分发挥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优势,承担“聊城名人岛景观”“东昌乡愁园景观”“聊城市徒骇河景观系列工程”“聊城东南湖湿地景观”“中华古城水系景观规划”,以及位山灌区重要节点景观设计、聊位河景观设计等项目。并与浪潮集团携手合作,共建聊城大学浪潮集团碳中和实验室创新中心,致力于碳中和领域应用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新突破,为国家和省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聚焦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融合发展

 

面向“十四五”事业发展新征程,聊城大学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置于国家区域发展需求大势中考量,通过召开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深入实施校内、校地、校企“三大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人才培养全过程、科学研究全方位、专业建设全层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对接。

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开展“融合发展企业行”活动,与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造了53个科技研发平台和高端智库,联合开展校企合作研发项目40余项。推动校地共兴共荣,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和山东省共建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落户聊城大学。校地校企共建的聊城毛驴高效繁育与生态饲养研究院在驴全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技术上取得一系列新突破,牵头制定各级标准26项,指导聊城市建设了207家规模化养驴场,助力聊城成为我国特色畜牧产业区、驴全产业链产出高地和驴产业交易集散中心,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驴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学校还与浪潮集团、鲁商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浪潮信息技术学院、鲁商学院、现代电影产业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建立全过程、一体化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学生就业基地。同时,聚焦山东省“三个十大”2022年行动计划,校地共建聊城先进技术研究院、聊城大学科技园和创新创业园区、聊城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重点加强新材料创新中心、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光电信息创新中心等建设,力求在重大技术应用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人才共引共用共享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着力打造区域新动能产业策源地、创新发展新高地、高水平人才汇聚地。

此外,依托学校厚实鲜明的师范教育底色和学科资源优势,校地合作共建聊城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和附属幼儿园,建设聊城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努力打造山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四、聚焦黄河战略未来发展,扛牢扛实使命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好重大任务贯彻落实,力争尽快见到新气象。聊城大学将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主动扛牢服务黄河国家战略的时代使命与责任,坚持“谋划长远”与“干在当下”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扣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以推进黄河学研究院建设为抓手,从建设服务黄河战略的学科支撑体系、新型智库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和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等4个方面入手确定主要任务、重点举措,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黄河流域科教创新高地。

一是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加快构建服务黄河战略的学科支撑体系。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重点突出,兼顾一般”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方向,培育新兴学科,加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重大问题研究力度,聚焦水安全、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植被恢复、水沙调控等领域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攻关。

二是引育高水平人才团队,加快构建服务黄河战略的新型智库体系。学校加快推进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聊城毛驴高效繁育与生态饲养研究院、大气环境分析与源解析实验室、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聊城数据与应用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深化城校融合,推进聊城先进技术研究院、聊城大学科技园和创新创业园区、聊城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等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设,围绕“卡脖子”短板技术方向,以科研项目“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等方式,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开展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攻关,加快形成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青年博士一揽子制度,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建立以岗位考核、岗位津贴、奖励绩效为核心的分配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集聚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黄河高质量保护与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人才。

三是充分发挥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优势,加快构建服务黄河战略的人才培育体系。加强黄河流域校校、校企交流对接,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提高黄河流域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四是积极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文化保护发展,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学校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丰富”之优势,建设黄河文化研究院,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廊道,深入挖掘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进一步提升和拓展黄河运河流域文化内蕴;持续开展区域“文化浸润”工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讲好聊城黄河史、讲透聊城运河史、讲全位山灌区发展史、讲深边区斗争史,让文化活起来,成为育人活教材;聚焦聚力区域“文化传承”,让山东快书、东昌版画、临清潭腿、堂邑葫芦、茌平剪纸、郎庄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学校、进入课堂,赋予传统艺术生命,用古老的艺术形式讲授现代故事,赋予传统文化生机;着力推动区域文化创新,深化校地合作,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将学校人才智力优势和地方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赋能黄河流域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以其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滋养现代文明,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试验田”,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聊大力量。

(作者简介:关延平,聊城大学党委书记。


作者:关延平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