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潍坊 > 正文
寿光市纪台一中以“己”文化为学校发展“铸魂”
发布时间:2019-07-15 09:42 来源:山东教育报作者:刘云龙 A+A-
-分享-

寿光市纪台一中位于纪国故都所在地,古代纪国的遗址——故台就在校园内。近年来,纪台一中确立并践行“立己达人”的“己”文化,让“己”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引擎。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寿光市特色学校”。

追根溯源,找准“己”文化的原点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确立一个文化表达的原点。这个原点必须以学校自身的地域优势、历史底蕴、文化传承和发展愿景为依据,来寻找、发现、挖掘。”该校校长张永亮如是说。

这片土地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纪国早在商朝时就是东方的诸侯国,周朝建立以后实行分封制,被正式确立为国。纪国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690年,作为国家存在了356年,后来又作为齐国的附属国存在了100多年,前后历时500余年。西周和春秋时期青铜器中的“己国”,即文献中的“纪国”。清朝乾隆年间在故台下出土的纪侯钟,铭文为“己侯(卜虎)作宝钟”,证明今寿光市纪台为纪国都城。

该校依托古纪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确立了“立己达人”的“己”文化主题,提出“跟自己比,向别人学”的校训,将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到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中,努力为师生创建成长的精神乐园。

深度挖掘,创设“己”文化氛围

借助纪国故台这一环境优势,该校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对教学楼、实验楼、公寓楼、报告厅等进行科学规划,建成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文化区。学校还借助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对各处景点进行以文化为主题的规划命名,打造校园文化场,让每一处设施都成为学校的物化课程,让校园环境成为“隐性教科书”。校训石上刻着有厚重历史底蕴的“纪徽图”标识;植物园中央地面上有出自《礼记》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教学楼命名为“立己楼”,取自《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创客楼命名为“扬己楼”,寓意为“扬己之长,止于至善”;学生公寓楼命名为“省己楼”,取自《论语•学而》中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教学楼内各楼层根据“己”文化主题进行布置;每个班的教室门口都有与“己”文化有关的班训、班规、班约等。师生置身校园内,就会被浓郁的“己”文化氛围感染、影响。

多元渗透,达成“己”文化自觉

在该校,提起安庆联老师,师生们无不啧啧称赞。安庆联“成己成人”,便得益于学校“己”文化的涵养。从教十几年来,安庆联苦读不辍,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全国各级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在全市作了多场学术报告。如今,安庆联已成为寿光市学科带头人,并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他指导的多名青年教师成为市级教学能手。

几年来,该校在落实“一会两学三课四研”、开展“六定”教研活动的同时,开展了以“己”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己’文化周”“‘己’文化大讲堂” “纪都论坛”,评选“纪都最美教师”,开展“青蓝工程”,与兄弟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等等。学校还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和《教师公约》,以“快乐积分”等系列过程考核管理方式,让干部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约束能力,让“己”文化成为干事创业的原动力。

在“己”文化的引领下,该校涌现出了很多生活自立、品行自律、学习自主和身心自强的好少年。八年级学生董明涛是3D创意设计社成员、全国青少年三维设计社区“校园创客”。在2018年寒假期间,他个人上传的作品数量居全国月排行榜第一名,优秀作品数量居全国学生月排行榜第二名。在他的影响下,学校涌现出了张家硕、赵志旭等一大批优秀“校园创客”。为大力培育“悦己爱人”的好少年,学校还成立了学生会和文明纠察队,设立“表扬栏”和“曝光台”,吸纳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宿舍管理、餐厅督查等。

围绕“己”文化,学校以课堂、阅读、活动“教学三支点”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学校还以“己”文化为核心,制定了《纪台一中最美学生评选方案》《纪台一中五星学生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品德培养、特长发展、文明习惯等。

纪台一中的“己”文化已深深地在师生的心灵中扎根,成为拉动学校内涵提升的引擎。

作者:刘云龙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聚焦“幼有优育”目标 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高密市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回应社会关切、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突破口,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方向, ...

08-04 09:2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潍坊市坊子区:解锁立德树人的“全环境密码”

近年来,该区以全环境立德树人为主线,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大育人场域,构建起“党建引领铸魂、多维协同聚力、数字赋能 ...

08-18 11:2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潍坊市中小学开学时间确定!

转眼间,已经来到8月下旬家里的“小神兽”什么时候开学?一起来看看潍坊中小学生的秋季学期开学时间吧!

08-20 14:24潍坊教育发布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