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前沿
中职教育新课标视域下教师要实现五个转变
发布时间:2022-08-17 09:36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刘琳 A+A-
-分享-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开启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近期,新职教法正式施行,新课标也将在新的职教发展形势下继续探索实施。新课标视域下,教师要提高认识,为实现课程标准的快速落地和职业人才能力的提升做出应有的改变。

  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对中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使新课标落地,首先要加强学习。一是分层学习新课标内容。首先,熟练掌握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进一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和新课标的核心思想,再结合自身的教学活动实践做到加深理解、灵活应用。二是对比学习、重点强化。将新课标内容与教学大纲内容进行对照学习,找出新课标中新增内容、删减内容、重点强调内容,进行强化学习。特别是及时掌握、重点强化新课标中提出的新知识、新技能。三是同步更新知识体系,学会“打破”和“重建”。“打破”是指敢于打破思维定式,不断用先进的思想和技能武装自己。“重建”是指善于在海量信息和知识中识别出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技能。

  关注学科育人价值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更加强调育人价值,而学科核心素养是这一价值的集中体现。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中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更加侧重信息技术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容易使教师产生“技术学习即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错误理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文化课,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信息技能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职责,是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必修课程。信息素养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养,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出发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走上社会后能从容应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应用、新发展,能够从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中快速筛选出自己需要的部分,并利用各种电子资源和工具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中职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走出信息技术教学“唯技术论”的误区。核心素养可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课程内容潜在的价值,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探索现代教学模式

  新课标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是推动新课标落地的关键,直接影响新课标落地的质量和效果。基于此,教师应当做到“两个认识”和“三个转变”。“两个认识”,一是认识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特别是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二是认识到教学应围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展开,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综合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三个转变”,一是课程从知识讲授为主转变为知识应用为主,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讲授模式,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知识;二是课程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开展启发式的新型教学;三是课程以内容讲授为主转变为以“任务驱动”“问题探究”“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推进教学创新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推进教学创新,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理念上。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有素质、懂技术、会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教师应积极参与、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时刻关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切实了解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规划与产业发展合拍,真正培养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企业需要的人才。

  推进教学创新,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对应坚持“多结合最新技术、多采用信息化手段、多鼓励学生参与”的原则,通过多种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一是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提升教学效果。二是通过与其他学校交流、与先进教师交流、与信息技术从业人员交流,集百家之长,完善现有的教学手段。三是广泛听取学生反馈意见,通过分析评测结果、观察课堂学生的表现、课后与学生交流等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困惑点、薄弱点,优化教学手段。

  推进教学创新,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公平、客观的教学质量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济南市为例,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公共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的统一测试、统一评价,建立了具有权威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可以通过公有平台,创新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以此来帮助自身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明确教学导向和目标,进而提升教学能力。

  汇聚多方力量 多措并举实现提升

  新课标是学科教学要求与教学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环节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师是新课标落地的关键力量,但不是新课标落地的唯一参与者。新课标落地应该是一个“教师主要实施,各方协同推进”的过程。一是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对新课标给予的充分指导,认真研究方针、政策。二是积极参加职业教育教研机构举办的教研活动,必要时寻求指导和帮助。三是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积极向优秀教师及名师请教。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抓住机会,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最终实现新课标的快速和高质量落地。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单位: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作者:刘琳

编辑:白天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