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临沂 > 正文
临沂兰山区:让课后服务“真惠民”
发布时间:2022-09-26 09:33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李正华 A+A-
-分享-

  “目前,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常态化,参与学生25.89万名,占在校生总数的83.19%,家长满意率在98%以上。”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二级主任科员付红军介绍道。

  近年来,兰山区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目标,以促“双减”政策落地为抓手,强化措施,积极稳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让其真正成为“家长放心、教师用心、学生舒心”的教育惠民工程。

  拉长服务链条,政府扛责让家长放心

  “我和她妈妈都忙着做生意,平时没空辅导孩子做作业。学校开设课后服务以后,孩子做完作业回家,大人和孩子都很开心。”临沂银河小学六年级(9)班学生祁思雅的父亲说。

  兰山区作为物流中心、商贸集散地,大多数家长上下班时间与学生作息时间不一致,下午放学后存在学生辅导难、接送难、监管“空档期”等实际问题。为全方位、全时段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该区于2019年试行课后服务,2021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开,做到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上学日每天服务不少于2小时,并弹性设置2—3个结束时间点,供学生和家长选择。课后服务结束后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还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在家长自愿的前提下,该区明确了书面申请、签约明责等6个程序,每学期一公示,便于家校协同。同时,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按照每生每课时3元标准,向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家长收取费用。每课时40分钟,不包含课间休息、家长接送等时间。此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收费。

  组建师资队伍,评价激励让教师用心

  “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有文化课教师,也有音体美教师。除此之外,我们还聘请临沂市全民健身运动中心体育公园的教练在初一年级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学生开设了游泳课。”临沂三十六中校长王鑫介绍课后服务师资情况时说。

  该区各中小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力军作用,为鼓励广大教职工主动参与课后服务,实行绩效激励和荣誉激励,根据开展课后服务情况,相应核增绩效工资,在当年度学校绩效工资总量内单列,专项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绩效工资分配;在工作量计算、评先树优、职称评聘中予以倾斜。全区各校中层教干、学科教师课后服务参与率均达100%,后勤服务人员参与率在80%以上。

  同时,针对师资不足的学校,积极鼓励离退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知名人士、专业技术人才等志愿参与课后服务,免费看护学生,指导社团活动,举办特色课程。此外,严格遴选社会公益机构免费为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场地和设施。其提供的高水平教练,按教师补助标准提供服务。临沂城投集团运营的全民健身运动中心为临沂第三实验小学等10多所学校免费提供舞蹈、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篮球等特色课程与训练场馆,并开展公益防溺水安全知识宣讲系列活动。

  创新课程开发,拓展素质让学生舒心

  “我可想参加课后服务了,每天下午都盼着老师带我玩无人机、学习3D打印。”方城镇新桥中心小学五年级(7)班学生王玉成乐呵呵地说。据悉,处于农村的这所小学开设了机器人、无人机、泥塑等56门课后服务课程,成立了涵盖学科、艺术、科技等 56个学生社团,2386名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实现了全员覆盖。

  该区各学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发“五育融合”课程,形成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生动局面。临沂一小实行“课业辅导+社团实践”服务形式,开发实践课程26个门类,广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构建起有制度、有温度、有选择、有质量的“四有”保障体系。临沂枣园小学发挥学校少年宫功能,开设古筝、书法、航模等16个社团,学生艺术社团入围省级高水平艺术社团。临沂九中建设了丰富的“课程超市”,打造了“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学生自愿选课程,实现了“学习有兴趣,锻炼有乐趣,成长有实绩”。

  据该区教体局基教科科长周云剑介绍,全区课后服务实行“1+N”模式:“1”即加强作业辅导,落实学困生帮扶措施,保障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N”即菜单式素质拓展项目,着力开发落实“大思政”“大创客”“大健身”“大美育”“大实践”等六大课程体系,涵盖体育、艺术、科技等类别,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力促学生全面发展。(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李正华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临沂市: 让学前融合教育助力每个孩子成长

“孩子现在能主动参与同伴游戏,还能完成简单的手工作品,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近日,在沂南县特殊教育实验幼儿园的家园交流会 ...

07-07 09:0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