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高新区:创新“三个三”课后服务模式,助力“双减”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2-09-28 14:36 来源:潍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作者:杨东艳 A+A-
-分享-

  为深入推进“双减”工作落地,精准破解学生“放学早”“看护难”等家长的愁心事、烦心事,潍坊市高新区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思维方式转变、服务质量提升、资源平台搭建为主线,创新“三个三”课后服务模式,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全面提升教育惠民质量。

  实现“三个100%”,提供精准惠民服务

  一是“满足需求100%”。构建线上线下双轨问题征集机制,借助潍坊高新教育惠民平台、教育惠民一码通等线上平台和致家长的一封信、教育惠民需求单等线下渠道,广泛征集学生、家长的教育需求,累计征集课后服务意见建议2800余条,为课后服务精准化、科学化实施提供了数据支撑,各学校针对意见建议,逐条分析研究,分类汇总,有针对性地开设课后服务课程,确保学生个性化课后服务需求全满足。

  二是“场地开放100%”。各学校根据学生需求情况,在日常放学后、寒暑假托管期间,全面开放图书室、乒乓球室、舞蹈室、体育馆、美术教室等资源设施,并统筹调配教师资源,提供内容丰富的课程菜单供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活动提供了保障。截至目前,全区22所中小学累计开设劳动、文体、艺术、科技等特色课程936门,实现了课后延时服务“一生一课表”。

  三是“无缝衔接100%”。学校全面落实“5+2”课后服务要求,并根据家长上下班时间建立“弹性入学+弹性离校”“错时错峰离校”机制,21所学校为中午接送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午餐、午休服务,真正让学生“早到可进校、进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导、晚走有管护”。课后服务期间,学校通过灵活组合作业辅导、社团活动、微主题活动、家校沟通“四时段”,完善服务链条,实现了无缝衔接,让家长放心、学生开心。寒暑假期间,采取校际联盟的方式,积极构建“假期成长营”,在9所具备条件的学校免费开展校内托管服务,涵盖全区22所中小学,实现了家校需求无缝对接。

  搭建三个平台,提供丰富课程资源

  一是搭建校内平台。构建“1+X”课程体系,“1”是自主作业,教师精选布置作业内容,指导学生在校完成,确保书包“减负担”、作业“不回家”;“X”是选修课程,学校结合实际,开发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通过项目化学习、主题式研究等方式,将常规课程与特色课程想融合,开发多元课程超市,打造了学校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品牌。如东风学校的“三源模式”课程体系、清平小学的“IEH课后服务模式”等,真正为学生搭建了全面发展的平台,实现了以生为本,减负增效,特色发展。

  二是搭建校外平台。积极挖掘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利用中医药博物馆、潍坊市博物馆、潍坊市安全教育培训基地等7处专业场所,设立高新区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以专业资源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高新模式,指导学校利用好社会优势资源,不断拓宽课后服务渠道,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推进课后服务水平再升级。

  三是搭建内外交流平台。以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对接各类专家资源,先后引入潍坊市红十字会、女童保护基金潍坊萤火虫团队等专家团队、社会公益团体以及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校内延时服务,并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团,为学校提供了专业的课程资源支持,让学生在校内也能接受最直观、最生动、最感人的专业教育和亲身实践,为学生全面成长、个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

  完善三项机制,规范课后服务管理

  一是建立12135机制。潍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组织学校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制定1个工作方案,梳理“底线+风险”2张清单,设置1个学生在校活动日程计划,设立“区—校—班”三级学生台账,完善“申报审批”“服务管理”“家校衔接”“安全预案”“考核激励”5项制度,明确时间节点,细化工作流程,以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助力教育惠民工作质量提升。

  二是建立多方联动机制。与公安、卫健、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动,明确职责分工,为学校延时服务提供保障。在延时服务学校建立“护学岗”,上学、放学时段,学校门口实现“三见”(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并专门安排联合巡逻力度,对校园周边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进行全覆盖式管控巡查,为参加延时服务的学生安全保驾护航。严格把好学校餐厅经营的原材料进货、食品加工、餐具消毒、食品留样等“四关”,加强过程监管,确保师生饮食安全。

  三是建立三级网格包靠机制。构建“区、校、年级”三级网格包靠机制,实行延时服务学生网格化管理,累计聘任21名区级网格管理员,107名校级网格管理员,470余名年级网格管理员,实行定人定岗定责,有效保障学校延时服务高质量开展。

作者:杨东艳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