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体育学院:“四抓四强”打造绿色生态文明校园
发布时间:2022-12-16 15:09 来源:山东体育学院作者:王洪利 A+A-
-分享-

  近年来,山东体育学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与和谐并重,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学校发展大局,全方位提升生态文明和绿色学校建设水平,形成了体系健全、内涵突出、注重实效、全员参与的“大绿色+大体育”生态发展格局,获评首批“山东省绿色学校”。

  一、抓组织、强使命,推动绿色行动走深走实

  一是系统谋划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山东体育学院坚持以体为本、以绿为美的发展方向,将绿色校园建设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党代会报告和年度工作计划,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列入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与学校长远建设发展紧密结合,融入学校发展和日常工作,积极为绿色发展贡献学校力量。二是完善绿色学校组织工作体系。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其他校级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绿色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专班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形成以上率下、全员参与、层层落实的绿色校园建设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完善绿色校园管理制度。针对校内节能、节水、节粮、绿化、保洁、实验室废弃物和垃圾分类管理等工作,建立一系列管理规定、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印发节约型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作为对各部门、二级学院工作业绩及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对照《山东省绿色学校创建标准》,细化任务分工,推动建设绿色节约型校园。

  二、抓教育、强宣传,促进绿色理念入脑入心

  一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学。在学科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并在相关专业中进行实施。印发《山东体育学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将“绿色教育内涵”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体现生态文明特色的“专业课程+通识课程+选修课程”多维课程体系,《体育教学论》《休闲体育概论》《健康教育学》等特色课程中均设专门章节讲述生态文明与教学环境、体育旅游、城市生活的关系。二是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学校官网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专栏”,并利用校内宣传栏、电子屏、校报等宣传阵地,积极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弘扬校园生态文化。三是积极开展绿色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抓住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粮食安全宣传周、世界水日、地球日、无烟日和植树节等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师生开展“低碳健步走 绿色环保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捡垃圾、倡文明、促环保”等主题党日和志愿者公益活动,推动人人做守护绿水青山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动者。

  三、抓规划、强建设,推进绿色低碳见行见效

  一是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扩大校园绿化面积。山东体育学院进一步优化改善校园环境,2021年新增绿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1%,形成四季有绿、三季有花、花木相间、自然朴实、错落有致、生机勃勃的校园景观。校内体育步廊、广场、雕塑公园与学校服务设施融为一体,集中展示体育运动的风采和魅力,形成交融渗透、层次丰富的景观系统。二是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和节能改造。青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建项目和济南校区新建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设施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施工。近2年投入500多万元,对楼宇内的照明、供热、中央空调、厕所冲水和游泳馆进行节能、节水改造,照明全部采用节能灯具,改造后每年可节约水电费200多万元。三是推进垃圾分类管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建立校园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管理制度,建有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校园规划建设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加强雨水回收利用,并建有污水处理站,每年生产和回用中水约24万吨。

  四、抓监管、强技术,确保绿色管理落地落实

  一是建立绿色节能奖惩考评机制。在各二级学院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增设相关指标,将目标责任与年度考核挂钩,增强师生员工节能降耗的责任感与自觉性。建立考评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班级各宿舍水电使用情况,奖励在绿色校园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二是完善节能监控平台建设。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获批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学校建有节能监控平台和智慧用水监控平台,应用信息化手段对水电空调和主要能耗设备进行有效监测,能源计量使用智能远传水电表,数据实时上传,实现校园建筑、设施、管网的信息化管理。三是实施水电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对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实施三级用水用电定额管理、超用收费制度,制定重点耗能设备、办公耗材等使用定额,严格执行办公区空调温度设定要求,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落实到校园管理的方方面面。

作者:王洪利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