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淄博 > 正文
淄博市博兴县:全环境育人,赋能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发布时间:2023-07-25 16:30 来源:《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作者:山东省博兴县教学研究室 冯爱梅 A+A-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山东省首批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博兴县着力构建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创新建设生态、多元的育人环境,打造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高、能力强的幼儿教师队伍,形成了“5+4+2+N”城乡区域联动研训体系,实施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改革项目。同时,我们组建了实验区研究团队,由北、东、南、西、中五个教研联盟区分别承担课程游戏化、青蓝工程、课题研究、幼小衔接、经典共读五个方面的项目实验任务,全方位推进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工作的开展。

一、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营造优质育人环境

  1.创新教师补充机制

  一是严把幼儿园教师入口关,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遴选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为现有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二是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模式,建立幼儿园教职工长效补充机制和灵活用人机制,每年从现有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和当年应届毕业生中招考教师150名左右,目前已招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教师500余名。

  2.建立待遇保障机制

  一是推动落实非在编教师待遇,逐渐缩小与在编教师的工资差距。全县公办幼儿园教职工1386人全部签订聘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月工资平均达3350元以上,非在编教师待遇整体得到提升。二是畅通职称评聘通道,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从2020年起我县幼儿教师职称评审单列,提高了高级职称比例。目前我县已有高级教师41名、中小学一级教师89名。

  3.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借助片、区教研力量助推园本教研提高实效,把教研成果转化成优质研训资源,我县采用城乡联动教研的方式解决现有问题。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以研训机制和人才补充机制为双驱,打造抱团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以名师、名园长工作室为引领,全方位落实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子项目的开展,促进城乡教师队伍的深度融合,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日臻成熟。

二、推进集团化办园,优化研训机制,深耕教师专业成长沃土

  1.集团化办园,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立足县域特点,我县成立了十一个幼教集团,以帮扶型、联盟型、紧密型的集团化办园模式,强化各级各类幼儿园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规范管理,推动“优质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镇村一体化管理体制,形成了县域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标准化管理、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集团内部深化交流、协同联动,集团之间携手并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作为幼儿园组团发展的新模式,集团化办园既为我县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为幼儿园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深度融合。

  2.优化研训机制,提升研训效能

  我县自主探索的“5+4+2+N”研训模式实现了县、镇、园三级研训全覆盖,激活了研训联盟“合纵棋盘”,是全县幼儿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优质土壤。其一,理清教师研训的重点,多维度开展专家培训、深度跟岗学习、县域教研、二次教研、名师进园、课程游戏化等方面的行动研究;其二,找准“5+4+2+N”研训体系的难点,采取“计划→执行→回顾→反思→提升”的循环策略,不断改进研训措施,总结经验,提升效果,实现研训价值正增长。

  3.整合名师资源,实施引领工程

  集结我县的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以及市、县名师和教学能手,拟定名师带教内容及方式,全县成立了二十二个名师、名园长工作室,实现了县域全覆盖,链接教研联盟区专题教研,使名师深入各乡镇园调研指导,充分发挥其在教师研训、课题研究、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优势,“N”倍放大资源效应。同时,采用“聘请专家定期入园指导”与“名师外出跟岗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促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为教师专业成长提质增效。

三、落实实验项目,细化研究任务,优化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1.实施青蓝工程,加速教师队伍建设

  为发挥名教师引领作用,支持青年教师沿着“教学新秀→教坛新星→教学骨干→教学名师→教育名家”这五个梯级快速成长,我县创新推进“研训结合两环六链制”教师专业培养培训模式。“两环”,即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六链”,一是使用科学方法,实施教师专题培训工程,体现前瞻性;二是采取有效策略,优化集体教研,实现常态化;三是建立长效培训机制,请进来、走出去,确保持久性;四是运用规范流程,组织赛事活动,突显正向发展;五是实践可行路径,开展园本课程研究,强化导向意识;六是选取合理方式,汲取网络平台学习资源,倡导资源共享。

  2.幼小科学衔接,助力教师坚守“儿童立场”

  作为全环境育人实验区推进的重点项目,幼小科学衔接工作在博兴县得到了有效落实,幼小衔接课程建设逐渐从零散、拼凑走向系统、科学,形成了区域课程新样态。博兴县第一小学附属幼儿园聚焦“入学准备与适应”开展项目化学习,实施“博士素养”课程,赋能儿童未来成长;纯化幼教集团以“3+3模式”推进镇域幼小科学衔接。在博奥幼儿园和博奥学校举行的县幼小科学衔接推进会,充分展示了我县良好的生态育人环境以及各单位在研训助力、文化育人、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丰硕成果。

  3.注重课题研究,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办园品质的有效载体。为探索幼儿教师队伍提质增效的新路径,我县鼓励并指导基础较薄弱的幼儿园开展小课题研究,支持研究基础较好的团队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我县申报的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训一体化助推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幼儿园教师专业培养培训结构的实践研究”等十项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及滨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功立项;省教科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沿黄河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顺利立项。县域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成为探索幼儿教师师德建设的创新路径,市教科院朱琳老师有关课题研究的专题培训,引领教师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认知,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4.经典共读,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县成立了业务园长读书学习工作坊,引领全县教师读书,强化教师队伍内涵建设。一是培养教师读书习惯。每年购买3000余册学前教育专业书籍,征订700余份《学前教育》《山东教育》(幼教园地)等期刊,用于奖励幼儿园名师、骨干教师,引领教师走专业阅读之路。二是建立读书制度,把全县业务园长分成六个读书小组,落实园长领读责任,定期分享读书体会,助教师涵养文化气质、更新教育观念。三是坚定文化自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业务园长领学《苏小妹说中国字》优秀短视频活动,增强全县幼儿教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文化育人功能,厚植幼儿爱国情怀。

  5.课程建设智慧众筹,助力师幼共同发展

  课程建设是幼儿园保教质量发展的重要内驱力,是推进幼儿园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开发者、建设者及实施者,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质量。为帮助教师提升课程设计、实践及反思能力,名园长工作室围绕“课程的审议与改造”组织了四期教研活动,五个教研联盟区围绕“课程审议、课程案例、课程故事”等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系列专题教研活动。2023年1月,我县组织了幼儿园优秀课程故事征集评选活动,四十多个优秀案例脱颖而出,充分体现了我县教师队伍在园本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也为教师更好地发现儿童、支持儿童的学习提供了平台,真正实现了以课程建设推动幼儿发展、教师成长的目标。

  借山东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的东风,我县幼教人“博纳百川、兴及千里”,突破了“普惠均衡”发展难关,创造了“全环境育人”新佳绩,形成了“立德树人”教育新生态。

  来源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

作者:山东省博兴县教学研究室 冯爱梅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淄博市暑期校外培训监督举报渠道

淄博市暑期校外培训监督举报渠道

07-08 09:37淄博市教育局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