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价值观教育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23-11-17 16:1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胡翠莲 A+A-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它的思想性。由此可见,价值观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首要命题。

  课堂教学是落实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劳动课堂上挖掘价值教育因素、渗透价值教育思想、设计价值教育活动呢?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关注劳动情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时代劳动教育同样如此,没有积极的情感参与,良好劳动观念的形成就成了无源之水。落实《劳动课程标准》中对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相关要求,必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幸福感,从而对劳动产生认同感,形成并深化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的深厚感情。反之,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劳动,很可能会引起学生对劳动的厌恶,导致“有劳动无教育”,甚至“有劳动反教育”。

  今年初,我们班有了属于自己的农耕基地。我带领学生一起平整土地、起垄、播种。谷雨前后,我们又一起栽种了茄子、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学生对未来满怀期待。之后的每天,学生们都会分组到基地参加劳动,浇水、拔草、捉虫、松土。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他们在劳动时虽然一个个汗流浃背、小脸被晒得通红,但都乐此不疲。在劳动后的反思交流活动中,学生们纷纷表达了对劳动、劳动成果的敬畏:“当看到第一颗西红柿挂果的时候,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种植蔬菜很不容易,风大了,菜会被刮倒;大雨过后,菜又可能被积水蒸死;还要及时灭虫和浇水……哪个环节出了错都有可能颗粒无收。”

  基地的瓜果蔬菜陆续收获时,学生们每天都去采摘劳动果实,然后加工、称量、售卖。我给每名学生都拍摄了照片,做成电子相册和家长分享,分享收获的快乐,体会劳动的幸福。

  二、注重审美体验,吸引学生自发进入价值观教育现场

  马克思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即人类生产的本质、发展趋势和最高形式是美的创造。价值观的教育不能是指令式、命令式的,而应该是学生一种自发的投入和认同。我们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通过追求教育上的美感,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既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又具有可欣赏性。

  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演唱劳动歌曲、诵读劳动诗歌等方式进行。我带领学生一起学唱《刘三姐》中的经典对歌片段以及《劳动最光荣》《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在基地参加劳动时,我将学生分成两组,模仿“刘三姐对歌”的形式,学生之间拉歌、对歌。学生们还会自己填词,对歌曲进行二次创作。悠扬的歌声飘向四方,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而且吸引了周围群众赞许的目光。试想:当学生们一边在田间劳作,一边自发地哼唱劳动歌曲,这边唱、那边和,那将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歌唱劳动”也成为我校的一张金色名片,生动诠释了“劳动才是最美的风景”。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诗经》等文学作品中描写劳动的经典内容。如诗意的田野、河洲,有雎鸠、荇菜和桑林。有“畟畟良耜,俶载南亩”的耕地劳作,有“获之挃挃,积之栗栗”的五谷丰登,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的瓜果飘香粮满仓,对劳动场景的生动描述、对劳动者的热情讴歌,让看似平淡的劳动变得美不胜收。

  讲好劳动故事,夸好劳动榜样,同样可以提升劳动教育的审美内涵。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教育去培养学生志存高远、意志坚韧的劳动品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反思劳动的意义。在讲劳动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或他人的故事、身边榜样对自己的影响,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并从中学会正确评价劳动者,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

  三、通过探究式学习,增强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可欣赏性

  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借助项目式学习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研究动能。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劳动教育回归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同时切合劳动教育要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脉动。探究式学习能给予学生的,并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思维的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以体验、实践的方式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成为一个主体的人、自主的人、热爱生活的人,并以这种身心一体的美学姿态快乐自信地生活学习。

  在设计《收纳与整理》任务群下的劳动项目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家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制作收纳盒、收纳箱。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与家长进行及时充分的沟通交流,以期让自己的方案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这一劳动项目涉及测量、绘图、裁剪甚至锯割等多项劳动技术,学生需要同小组成员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增强了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可欣赏性。当学生最后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整理收纳”的问题,而且有趣的设计装饰了自己的家时,无形中对“劳动创造美”“劳动最美丽”有了更加具象的切身体验。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落实而不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学校应摒弃灌输式、粗糙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审美化处理,在追求劳动教育美感的过程中,让劳动教育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春风化雨、落地生根。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胡翠莲

编辑:白天

审核:袁琳

相关阅读

小饼如嚼月,最抚学子心

10月6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也在国庆假期,两节上演“喜相逢”。当中秋的月明遇上国庆欢腾,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 ...

10-05 10:33山东教育新闻网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育新时代齐鲁“大先生”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10-09 10: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

10-10 10: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