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校长深入研讨如何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9-08-01 16:24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王家源 A+A-
-分享-

“在信息化时代,学校不仅仍将存在,而且将扮演更为基础性的角色。学校不是把一切人类文明成果都传递给学生,而是培养学生持续学习、探究的能力。”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题研究部主任王建说。

7月29日,由中国教育报主办,四川嘉祥教育集团、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承办,晓黑板协办的2019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在四川乐山举行,围绕“如何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这一主题,专家和校长进行了深入研讨。

更关注人,而不是知识

在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张新平看来,中国义务教育改革很长时间是在“数量补缺”和“规模扩张”当中开展的。从没学上到有学上,从“不均衡”到“基本均衡”再到“优质均衡”,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呈现“波浪式推进”,如今已进入到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阶段。

“未来教育的本质是更加关注人,而不是知识,教育方法途径更加注重开放。”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说。

“更加聚焦学生本身及其学习成果,这意味着教育改革的重心需要从政府层面向学校层面转移。”在王建看来,学校正成为教育改革发生和创新的策源地,增强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是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径。

那么,该如何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张新平认为,突破口在于推进评价方式改革、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构建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体系,重构知识观、师生观和教学观,推动符合优质教育发展的教师、校长转变角色。

教学方式新变革指向核心素养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天的小学生长大后,一半以上都将在现在不存在的岗位工作。传统的岗位面临消失,教育必须关注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公室主任秦建平说。

他观察到,这样的变化,使得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正呈现出一种新趋势:学科、尤其是核心学科的素养仍是核心指标,同时更加关注跨学科和非学业部分的综合评价。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夏雪梅注意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谈到“优化教学方式”中提出,“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这让我们开始思考学科和综合的关系,学科和跨学科的关系,以及怎样的跨学科才是真正有质量的。”夏雪梅表示,对学校而言,需要厘清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区别,真正的跨学科是通过学科间的联系来解决问题,在做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单元设计时,要基于学科,同时要超越学科,从单学科切入,通过跨学科的概念和跨学科的问题来建立起学科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师队伍成长要面向未来

教师队伍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障。如何让教师更有自驱力,培养一支面向未来的教师队伍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在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看来,人工智能带给学校最关键的挑战就是对教师的挑战。互联网突破了学习时空的限制,给教师角色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最大的挑战并非是技术和方法层面的,而是教师持之以恒改变的勇气和能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一个教师变为优秀教师,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的,这是铁的规律。”中国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布和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无捷径,必须在实践中坚持自主学习,积极参训研修,不断反思。

“新时代的教育最核心的特征是注重质量,质量是根基,而校长是关键。”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学军认为,教育部门要对校长更替做更细致的规划,形成体系。确保大多数校长任期足够长,在任期内不要明显预见“调离”的期限,并给予校长的“出口”更多关注。

作者:王家源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