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两年多来,校外学科培训逐步降温,课后作业整体减少。然而,仍有一些家长难以摆脱对子女教育的焦虑,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增负”,使得孩子仍旧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
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印证了这一现象,河北一名10岁男孩因不堪学业重负选择了离家出走,在寒风中徘徊了15个小时。
临近期末,和学生们紧张的复习状态相对应的,家长们的焦虑情绪也日趋严重,类似事件更是屡有发生,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减负如何才能减到家长的“心坎”里。
逃离背后的动因
周末,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放飞自我、亲近大自然的宝贵时光。但对于这名出走的10岁男孩来说,周末却意味着要在钢琴、美术和数学的培训班之间疲于奔命。当他的步伐稍显迟缓,母亲的不满和责备便如暴雨般袭来。于是,在又一个周末,他选择了逃离。幸运的是,他最终被找到,身体无恙。
这样的事情并非个案。湖南衡阳一名14岁的初中生因精神压力过大跳楼身亡;南京两名初三学生因月考失利而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四川泸州一名小学生留下遗书,称自己“活得太累”,最终也选择了同样的道路。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学校内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但一些家长却并未因此感到轻松。他们担心孩子在学校里学不够,或者因为其他孩子的“加练”而落后。
这种担忧源于对子女未来的期望和对教育竞争的恐惧,促使他们通过校外培训、家庭作业等方式为孩子“加餐”。然而,这种“加餐”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承受能力。
压力累积的结果
极端行为的背后,或是日积月累的情绪失控。
据有关机构的专项调查显示,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中,家庭矛盾和学业压力位居前列。深入分析这些家庭矛盾,很多时候其根源仍是学业压力。那么,学业压力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它为何成为孩子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一直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教育部的“减负三十条”到各地的具体实施措施,都能看到国家对于减轻学生负担的决心和努力。
就在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明令禁止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课后服务不规范的行为,明确课后服务是解决“双减”政策实施后的家长急难愁盼问题。而山东省更是将“双减”列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和督导检查来确保工作的落地实施。
然而,在升学和就业等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教育“内卷”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家长更是热衷于攀比成绩和才艺,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当孩子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或者在学校中遭遇挫折时,他们就会感到自责和无助,进而陷入心理困境。
除了学业压力外,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些家庭缺乏温暖和支持,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这种家庭环境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产生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回归初心的路径
不仅是减轻学生的学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如何让孩子拥有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如何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如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是减负更深层目的。
很多家长内心也明白,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自由和时间,去探索发现、体验生活的美好。但为什么还是选择了“增负”这条路?
这背后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一种误解和偏见——迫使每个孩子在相同的赛道上追求相同的目标。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兴趣、天赋和梦想,我们不应用单一的标尺来衡量他们。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
家长们需要认识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而是培养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造力、有同理心的人。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成长中探索。
当在网上看到那些因为不堪重负而选择逃离甚至伤害自己的孩子的新闻时,我们的心都会为之一颤。这些事件并非个案,同情和愤怒之余,更重要的是吸取教训。
“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毋庸置疑,但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仍不容忽视。2023年寒假前,山东省教育厅曾在《致广大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诚恳建议:“科学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注重思想启蒙和精神创造,正视孩子发展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又值岁末,这封信的建议仍言犹在耳,我们不应该把教育看作是竞争和攀比的战场,而应该把它看作是培养和发掘每个孩子潜力的过程。应该打破对“成功”的单一定义,欣赏和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思飏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