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目三”舞蹈很火。这种有趣的形式,吸引了很多人效仿,一些学校也掀起了跳舞热潮。前段时间,滨州市第一中学教师组团在元旦晚会齐跳“科目三”的视频火遍全网,更是将校园里的“科目三”话题带上了各大热搜。
这样的跨界表演为何受到欢迎?又为互联网生态下的师生关系带来了哪些思考启示呢?
一
扭腰、甩胯、摇花手、半崴脚……“魔性”的音乐配合着丝滑的舞步,主打一个欢快、随性。“科目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需要舞蹈基础,一系列“土味”的摇摆动作简单又接地气。魔性的音乐一响起就让人很“上头”,热烈而喜庆的氛围会让人不自觉随之舞动起来,参与其中。
“科目三”的爆火,其实是迎合了年轻人想要放飞自我的松弛心态。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在自由的舞步和欢快的音乐中释放学业压力,展示欢乐的天性,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或是“完全打开”,搞笑舞动博君一笑;或是怪不好意思地小幅动作,全程“摸鱼”硬撑。当一向在课堂上严肃的教师也跳起“科目三”,台下学生的热情可想而知,这波操作就是“反差萌”,让学生看到了老师不同的一面,成功引发共鸣。借着“科目三”的外壳,师生之间的距离被成功拉近,角色界线也变得模糊。
这场“科目三”搭建的师生互动,以欢快的摇摆和纯粹的情感表达成功拉近了师生距离,冲淡了“师”与“生”的角色界线,大家共同沉浸在热烈而快乐的情绪当中,不知不觉间实现了情感共鸣。
二
“科目三”的风靡,还在校园内催生了丰富多彩的二次创作。这些创作巧妙地结合校园文化、教师职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为“科目三”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进而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菏泽定陶区第二中学,一种新颖的课桌舞版“科目三”迅速成为学生们的新宠。大家坐在座位上,随着音乐的节奏,在课桌上展示着流畅有趣的手势舞。这种独特的舞蹈方式不仅释放了学习的压力,更“舞”出了青少年特有的朝气与活力。
可以看到,很多经过二次创作的“科目三”作品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目的,变得更加多元,层次更加立体,表演形式也愈发多样,真正实现了“科目三”的换装升级。
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科目三”的网红现象经常辐射到校园,教师的“花式整活”也是层出不穷。像本草纲目健身操、手势舞、挖呀挖等等。这些元素最初可能只是为了娱乐或健身而设计,但在校园内的传播过程中,它们逐渐与校园文化、教育理念等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
三
在开放包容而又有活力的校园文化中,教师们跳“科目三”也变得理所当然。滨州一中教师们跳“科目三”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后,评论区里有很多这样的评论:
“我对‘科目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老师能放下架子给学生跳‘科目三’让人很感动。”“羡慕了,这种都是别人家的老师。”“有这样紧跟时代的老师,学生们有福了。”
滨州一中老师舞台上跳“科目三”时的酷帅造型
所以,教师表演“科目三”,在带来欢乐的同时,还带来了更多附加价值——让学生在收获快乐,随之自由舞动的同时,体悟到舞蹈中所承载的大胆展现自我、开放多元、自信包容的精神内核。
当然,在享受这些网红元素带来的欢乐时,教师也需要注意:一方面,要确保这些元素在传播过程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发展方向,避免过度娱乐化或低俗化;另一方面,要保持其教育性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
“科目三”从网络走进校园,不仅带来了欢乐,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校园文化氛围。期待更多正能量的校园网红元素涌现出来,为师生们的学习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活力。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作者:王骄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