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语,要“私人订制”不要“百搭程式”
发布时间:2024-01-17 08:31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吴维煊 覃也 A+A-
-分享-

  期末结束,老师笔下的那份独特评语,是学生们的期盼之一。可不要小看这简短的文字,虽只是寥寥数语,却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教育力量。

  通过评语,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能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进行全面的总结,制订出下一步的成长规划。

  通过评语,家长能够了解学校教育的I内容及原则,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发展潜力,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家校协同育人。

  评语很重要,但有一个问题也很突出,即评语内容常常千篇一律,一个评语模板可以套用在很多学生身上。

  例如:“该生遵守学校纪律,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态度认真,成绩良好,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希望今后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更大进步。”

  相信不少读者在上学的时候都收到过这样的“百搭”评语,看上去是对一位学生进行了全方位描述,实际上这样的话语几乎“人人适用”。

  用“百搭句”写出的评语,没有遵守评语最基本的一对一原则,不仅削弱了评语应具备的观点表达、信息传递的功能,还使其陷入严重的程式化、墨守成规、批量生产的境地。

  这样的评语显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更不会刻进学生的记忆。它削弱了评语的教育意义,让它成为食之无味、弃之不能的尴尬存在。再往深里说,使用程式化的“百搭”评语,也是教师自身责任心不强的一种体现。

  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评语的独特育人价值,利用评语这个平台,创作出了很多文采飞扬的“作品”。

  比如,德州市第二中学的姜志彬老师,在学生们高三毕业之际为56位同学创作了一首带有自己名字的藏头诗。

  “文薮摘星志九天,思学不辍敢争先。泉流汩汩成沧海,涌动狂澜载巨帆。”“明月当空题海游,光阴似水正奔流。耀芒且共千帆竞,宇定风清壮志酬。”“厚积不辍待薄发,德耀青藜可探花。”……56首诗都特别有意义,每一句都是为学生们量身定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注与祝福,成为学生们最珍贵的毕业礼物。

姜志彬为学生量身定制的藏头诗

  姜志彬说,创作这些小诗并非难事,因为有了与学生们的朝夕相处,当他下笔创作的时候,每位学生的面庞都浮现在眼前,灵感也随之而来。

  无独有偶,浙江的王盛钞老师用文言文在每个学生的期末评语里来了一段“人物小传”,不仅点出了学生的个人特质,还包含了对学生的期许和鼓励。更有趣的是,细心的王盛钞还在文末对文中的生僻字词加以注释,把寓教于乐发挥得淋漓尽致。

  即使没有斐然的文采,很多年轻老师凭借一颗诚恳的真心,同样在评语中传递了满满的温馨。

  在网上,有一位00后女老师在给每个学生的评语中贴了一张和学生本人很像的卡通人物贴纸,又在旁边根据这位同学的表现附上了想对他说的话;还有的老师觉得贴纸不够有诚意,直接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为每个学生画了一幅卡通肖像画。

  这样的评语,必定会让学生爱不释手,永久珍藏。

  当然,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创新方式,要想让评语的教育价值得到彰显,教师在写评语时都必须要遵循一对一的原则,让评语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其一,准确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体质健康、心理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以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为例,不要仅点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而要根据平时收集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素材,准确写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等。这样的评语素材充实、全面中肯,能让学生深深地感知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

  其二,准确指出学生的亮点及不足。在评语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特长,在特长与闪光点上为学生做好发展评估。例如:在给学生做出“动手能力强”这一评价时,要把强在哪儿、如何进一步做强这两个关键点写出来,让学生在评语中获得较大的成长动力。指出学生不足的时候也是如此,只是说“希望今后加强团结”是不够的,要指出学生在团结同学方面的短板在哪里,并对如何加强团结给出中肯的建议。

  其三,让学生及家长读出评语中的教育温度。例如,个别学生身体不好,或经历过家庭变故,如果老师在评语中用简要而又含蓄的言语送去关心,会让学生及家长深受感动。

  评语是学校管理接力的媒介之一,也是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的依据之一。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仅要被记录、被讲述、被分析,还应被后人汲取。所以,应该深度挖掘评语的教育功能,让一对一评语最大化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作者:吴维煊 覃也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