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淄博 > 正文
让学生在劳动中吸取成长养料——淄博市临淄区遄台中学劳动教育侧记
发布时间:2019-08-12 09:09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山东教育报作者:宋昕 李俊 A+A-
-分享-

“我们班倪玉杰制作的‘大飞机’完工了,特棒!你去看看吧!”“我们班王午辰制作的‘辽宁舰’很快就要完工,我觉得它肯定比你们班的‘大飞机’还要‘高大上’。”淄博市临淄区遄台中学初一(2)班学生于博韬和(5)班学生孔德睿,在放学路上津津有味地谈论各自班里的劳动技术课作品。

近年来,遄台中学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整体布局,切实解决师生在开展劳动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劳动教育顺利进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制定了《关于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将距离学校教学区相对较远的面积达180平方米的会议室改造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室,根据需要配备了充足的木料、五金等劳动工具和劳动实践所需原料。同时,安排具有一定木工和金工技术基础的教师任劳动技术课专职教师。如今,遄台中学的劳技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劳技课的教学目标相对灵活,学生可以根据难易程度、个人爱好选择拟制作的作品。木工课的作品有快板、小凳子、小桥、笔筒、书签、竹简等。初一(3)班学生郑淑丹知道爷爷爱喝茶,就在木工课上为爷爷制作了茶匙和茶碗。在金工制作课上,初一(1)班学生纪宇铮、阎信达、崔浩哲共同制作的“太师椅”被劳技教师傅林称为“杰作”。“制作这件作品,首先要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几何知识也要运用得很好。从制图和下料这两个环节可以看出,在制作过程中,他们运用了剪、折、卷等手法。这是一件很成功的作品。”傅林评价道。

学校还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以及团队活动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

教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渗透劳动教育,将卫生保洁和树木的绿化管理分配到班级,让学生认领。积极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开展手工制作、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劳动的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区教体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每年都有一周时间到临淄忆当年生态农场参加农作物种植技术及现代农业知识的实践学习,开展农事体验、自己动手做午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阔了眼界,夯实了农业生产知识,提高了劳动技能,丰富了社会实践活动体验。

学校将校外劳动纳入教育工作计划,在家长委员会的协调下,在太公湖畔开辟了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初一家委会成员与学生共同开展了种地瓜、种花生等农事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体力劳作、风吹日晒的艰辛,体验到了种植、管理、成长、收获的快乐,在心中播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初一(9)班学生路鑫瑶的家长王琳深有感触地说:“通过亲子共同参加劳动,我觉得孩子更‘贴乎’我了,愿意跟我说学校、班里的事情以及同学之间的交往情况了。我们一起种植的作物成为亲子交流的主要话题之一。周末、节假日,我们一起去实践基地护理自己种的农作物,给它们浇水、除草,盼着它们一天天长大。”

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也是学生参与劳动的一种方式。学校倡议家委会成员发挥自身优势,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去年寒假,初一(3)班学生齐相钧的家长组织20余名学生与志愿者,一起到皇城镇的18个村给“五保”老人送“福”字、贴春联、拜早年。活动结束后,学生张鸿祎深有感触地说:“在皇城镇坡子村,我们看望了一位94岁的‘五保’老奶奶。我们走出很远了,她依然站在门口深情地望着我们挥手,我们都很感动。我觉得,我们应该经常去看望她,与她聊天,让她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初二(5)班学生路易宽参加了家委会组织的寒假社区读书会暨爱心图书捐赠公益活动。他说:“爸爸很支持我参与公益活动,还对我班读书会和图书捐赠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拍摄。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居民都称赞我们,我感到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为拓展学生参与劳动的空间,学校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在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节日,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洗碗、洗衣、扫地、做饭、整理房间等;还给他们布置敬老孝亲家庭作业,如给长辈洗脚、捶背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更懂事了,亲子关系更融洽了。

劳动教育的广泛开展,不仅营造了“劳动光荣”的氛围,而且丰富了学校教育的载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宋昕 李俊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为课堂注入“山河之魂”——淄博市积极构筑初中地理实践“育人引擎”纪略

“从前,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在淄博柳泉中学,“行走的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黄河岸边,他 ...

08-11 09:5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