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师来讲,“公开课”是教学生涯中总要面对的一项挑战。近两年,对于公开课模式的讨论一直不断,特别是教师反复磨课、带着学生重复试教的过程引起了一定争议。曾有业内专家提出,只有不试教上“裸课”的公开课才体现教师的真实教学能力和公开课的价值。
一
提及公开课,教师总有一种“爱恨”交织的心情。
“爱”它,因为公开课是教师研修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共同分享教学方法,借鉴彼此的教学思路,以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它也是评估教师业务能力的一把标准尺子。
“恨”它,因为公开课有时候成了“表演课”。一些教师为了把课上好,会多次试上,每上一节都要一遍遍试教,一次次彩排。但实际上,这样的公开课已经不是在上课,而是成为一种程式化的教育模式。整个过程中,一切都是按照预设走流程,学生充当的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这让公开课变了味,严重消解了公开课的价值。
试想,反复试教某一节课,教师成了“复读机”,学生成了“提线木偶”,一遍遍重复着预设的剧本。这样的课,往浅里看,师生们都感到反感;往深里看,其实背离了教学的初衷。
二
重视公开课本身无可厚非,但要先厘清一个问题——什么是公开课?
公开课并不是什么特别课,而是能为常态课树立标杆的普通课。从“普通”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反复试教,一次次备课、一回回推倒、一番番重来的折腾过程,已经让公开课的性质和价值大打折扣。
因此,那种最后上出的、几乎挑不出问题的公开课,其实已经失去了对常态课的引领作用,更有甚者,还对教学研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
教师需要借助公开课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回归公开课本真,才能体现公开课的价值。
三
如何上出有价值的公开课?
笔者也认为,应从“不试教”做起。执教公开课的教师需要对这节课给予高出常态课的重视程度,但功夫应下在课堂教学之外,在备课环节多些思考,更加深入细致,切莫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配合一遍遍试教。
也就是说,称之为公开课的课,应该是学生第一次聆听,充满未知与探索乐趣的新课。
不试教的公开课,才能保留课堂教学的原汁原味。通常情况下,虽然授课教师在课前备足了功课,但难免还会出现这样那样没有预设到的问题,甚至还会留下些许瑕疵。例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让老师一时回答不上,突然出现“小意外”导致课堂冷场,或是教师在某个教学环节处理不当等等。这样“有问题”的公开课,看上去虽没有反复试教的完美,但能引发听课教师的深层次思考,成为交流研讨的宝贵素材。
放平心态,不去顾忌课上砸了的问题,才会如上家常课一样自如,有时还会有自己想不到的效果。
公开课不仅应该有,还应强化其价值,但有一个前提——摒弃试教,让公开课回归其本真。
当然,要让这样的“裸课”真正被看到价值,还须广大教研工作者和评课人员解放思想,跳出传统标准的条条框框,以更加开放创新的意识,引导教师们正确对待公开课,鼓励更多教师勇敢地站上“不试教”的讲台,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大胆向其他教师分享,并在边教边改中提高教学能力,这才是公开课的应有之义。
作者:吴维煊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