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是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很多老师的日常标配。随机步入一所学校,那个见到孩子便忍不住来几句嘱咐的老师,常常就是班主任。此外,不少老师在下课铃响起时,还要意犹未尽地继续讲课,殊不知,这时候学生们的心思早已经飞出窗外了。
往往简洁明了的几句话便能解决问题,非要来个长篇大论,学生很难抓住要领。有时候,适当的“少说话”也是一种智慧,精简语言表述,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
在中小学,班主任往往是说话最多的老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每天早上从见到班级第一个学生开始,一直要说到下午最后一个学生离开校园。
无论见到哪个学生,总有要提醒的话,无论哪个时段进教室,总有说不完的话,“口干舌燥”是他们的常态。
对班主任而言,“碎碎念”有没有必要呢?
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小学生及每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很多时候需要班主任不厌其烦地讲道理及传授方法。
但是,一以贯之地“碎碎念”大可不必。
班主任事无巨细地耳提面命,学生没有了观察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也没有了在犯错中成长的体验。长期在班主任“碎碎念”中长大的孩子会缺少判断能力及决策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存在很多隐患。
可如果班主任以“少说话”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同样也不适合中小学生的成长需求,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部分少言寡语的班主任,让学生们感到难以接近,师生关系大多不热乎,学生们都不太喜欢。这样的班主任带出的班级大多气氛沉闷、缺少生机。
二
班主任整日滔滔不绝肯定不可取,但少说话也不行。只有在“碎碎念”与“少说话”间找到平衡点,才是正确的带班之道。
要想找到这个平衡点,班主任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即:不允许学生犯错。在犯错、改错中成长,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期由于老师呵护的好而从未犯过任何错误,离开校园后,就可能很难适应社会上的挫折。
班主任之所以会“碎碎念”,就是怕学生犯错,怕班级出错。如果班主任能转变这个观念,给学生一定的成长空间,“碎碎念”就少了很多。理念转变后,还要掌握如下两个策略:
一是点到为止。在长期的相处中,学生对班主任的脾气秉性比较了解,在遇到某一问题时,学生能猜到班主任想说什么,或者下一句该说什么。
在这种时候,班主任还要唠唠叨叨地把话全说出来,学生大多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几乎起不到班主任期待的作用。如果班主任此时能够点到为止,只说要点,剩下的让学生自己去悟,往往会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二是欲言又止。在班级管理中,有些时候语言的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没出口的话,用神态表达,可能收益更大。
比如,学生上课搞小动作,老师用语言及时制止,会让学生感到没面子。如果老师做出欲言又止的神态,再传递一个眼神或一个肢体动作,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照顾了他们的尊严,这种提醒方式起到的效果比“碎碎念”要好得多。
三
除了班主任之外,有些任课老师也喜欢“碎碎念”,在讲课时就怕学生听不懂或者听少了,于是不停地讲、反复地讲。这往往是出于好心,但如果不给学生留下消化和思考的时间,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会做题但却不一定会思考。
以“碎碎念”的一种表现形式——拖堂为例,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要多教给学生知识,这点是可取的。但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老师如果要通过拖堂的行为才能讲完课,也说明自己的备课工作不够严谨和充分。
教师的良苦用心,学生应该理解和尊重。拖堂补课的行为不可取,但学生可以在平时向老师提意见,向老师说明自己的看法,相信老师是可以理解和改正的。
课间十分钟,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是休息时间,也是为下节课做准备的时间。拖堂的行为不仅占用了孩子们的休息时间,也会影响下节课其他老师的授课效果。所以,尽量不要剥夺属于孩子们的缓冲时间。
作为教师,既要认识到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又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同时也要理解学生。若能在多讲与少讲之间找到平衡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作者:吴维煊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