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发展历来是万千家庭心头的热切期盼,民生议题中的重头戏。在2024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近年来,山东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扩增优质教育资源、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教育民生实事,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实际行动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山东定创新之锚,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走向纵深。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出台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建立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畅通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通道,2018年以来11.4万名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省属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改革,开展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建立大学、学科、专业常态化动态监测机制,推动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啃硬骨头、入深水区,山东用迎难而上的勇气,为教育改革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枣庄职业学院图书馆里正在学习的学子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山东举全省之力,持续扩增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优化高校布局结构,高标准推进“十四五”设学项目落地,新设和升格高等院校11所,康复大学作为全省第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建成招生,空天信息大学加快筹建;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新建改扩建城镇学校2169所、新增学位221.9万个,平稳渡过适龄儿童小学入学最高峰;建设全国唯一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首轮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数量均居全国前3位。下硬功夫、提软实力,山东用舍我其谁的胆气,走在盘活优化教育资源的前列。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山东以破局之势,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义务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建设优质学校为龙头的教育集团和联盟2246个,薄弱学校辐射率达到90.3%,回流生源1.3万名;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推进“特色学科+特色高中”双特办学模式,建设学科基地986个、特色高中342所;启动实施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行列学科数量增长131%,省属高校实现历史突破。择高处立、向宽处行,山东用敢为人先的锐气,带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平度市凤台中学利用智慧平台开设生动的生物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山东聚全民之心,努力办好教育民生实事。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现百兆以上联网覆盖率、多媒体教室覆盖率、数字校园覆盖率“三个100%”;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模式在全省5561所乡村学校普遍推广应用;建成教育大数据一体化数据中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实现“全网办”“零跑腿”,随迁子女保障安置率达到97.32%;2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特教学校全覆盖,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特殊群体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乘数字东风、护民生温度,山东用一往无前的志气,让教育发展成果温暖人心,惠及千家万户。
东阿县南湖行知学校校园科技节上,孩子们体验科普器材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社情民心;教育创造着最大的人口红利,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希望。实干创造成绩,时光映照初心。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山东努力解决教育民生中的急难愁盼,给师生家长吃上“定心丸”。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奋进教育强国路,山东将牢记嘱托,以一以贯之的理念,一抓到底的坚定,聚力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继续积极回应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教育战线的“行动答卷”书写得更加精彩。
作者:袁琳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