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给谈性色变“脱敏”
发布时间:2025-04-17 10:31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高瑞睿 A+A-
-分享-

  “提起隐私部位不丢人”“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部位”……近日,山东枣庄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开展性教育的视频走红网络,引得网友纷纷点赞:“这是知识,就要大方地讲解!”

  视频中的张老师是当地小学的一名六年级语文老师,她发现部分学生之间会用脏话互相攻击且存在穿着暴露的情况,于是决定在班会课上开展性教育。

  这位敢于破冰的张老师,用一堂班会课撕开了校园“谈性色变”的遮羞布,让性教育课大大方方成为孩子的“保护盾”。

性教育“缺席”,代价日渐凸显

  2024年,某市发生一起7岁女孩遭14岁男孩在电梯内猥亵的事件。该男孩乘坐电梯时捂住女孩嘴并猥亵,事后逃离现场。他的行为已构成猥亵他人,最终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

  2023年,某小学走廊监控拍下令人揪心的一幕:一名四年级男孩被同学逼到墙角,被迫做出侮辱性动作。如此的霸凌侮辱长达一年半,竟被教师误判为“孩子间玩笑”。

  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是血淋淋的现实。性教育缺失是滋生性侵犯罪的诱因之一,当青少年在困惑与伤害中苦苦挣扎时,却往往求助无门。

  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4.3万余件,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5.5万余件,其中不乏一些造成巨大伤害和恶劣社会影响的性侵犯罪案例。

  据某省会城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数据统计,该所未成年性犯罪占比从2012年的8%飙升至2023年的39%,其中多数承认“从未学过尊重他人身体”。

  当孩子飙出满口脏话,当青少年从短视频中偷学污言秽语,当校园霸凌披着“玩笑”的外衣出现,性教育缺位的代价正越来越凸显。

勇敢谈性,从尴尬到坦然

  2021年,“性教育”一词取代“青春期教育”“防性侵教育”首次写进法律。

  同年,教育部出台性教育内容进教材的针对性建议,以“学科融合”的方式开展性教育:小学科学融入“理解青春期、性别、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等概念”“知道寻求专业途径解决青春期的困惑”“月经的形成过程和月经周期”等;初中生物融入“安全性行为、无保护性行为”“未婚少女怀孕”;高中思想政治融入“理解性、爱情和婚姻的关系”;高中生物融入“有效预防和应对性骚扰与性侵害”。

  几年过去,政策春风仍未完全驱散现实迷雾。“学科融合式”性教育似乎还是不够用。

  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48.93%的教师认为学校性教育开展情况一般;高中生认为学校性教育“很不好”(32.87%)或“不太好”(21.23%)的比例最高;51.77%的教师认为性教育“非常急迫”。

  孩子记不住、老师不会讲、学校不敢教、知识不够用、教学流于形式,这些导致性教育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重视性教育,各方共同努力

  早在1987年,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吴阶平就指出,性教育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综合性很强、移风易俗的社会系统工程。性教育区别于其他文化课,确实存在讲课尺度难以把握的复杂一面。我们必须冲开这些“欲言又止”的枷锁,让性教育走进课堂、家庭和孩子的生活。

  学校方面,要保证性教育课时,补齐专职性教育师资力量,统一性教育教材与评价标准;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要对性教育脱敏,积极主动与孩子交流性知识;而整个社会也要营造合理、开放的大环境,慢慢呈现谈性不色变的包容氛围。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提出将性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这一提议呼应了学界共识。正如成都大学教授苟萍所说,通过行政力量自上而下的推动,才能让青少年性教育的普及不只在零星学校试点。

  “性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有推动作用,需要有一批人去做这件事,形成合力,推动中国文明向前发展,让我们的人性变得更美。”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专家、中国性学会副会长刘文利说。全网点赞的张老师也为更多人提供了一堂高质量的性教育课程范本,正如网友所言:“今天的大方谈论,是为孩子筑起明天的防火墙。”

作者:高瑞睿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