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校毕业季,社会上“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的话题再度进入大众视野。据统计,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且未来几年都将处于千万级高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学历人才占比持续提升……就业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
在复杂的就业形势下,求职就业中的各种“卷”“难”真切地摆在高校毕业生面前,破解“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难题,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家事,也是国事;是急事,也是要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这份纲领性文件提出“全链条优化培养供给、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监测评价等服务,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完善供需对接机制……经过3至5年持续努力,基本建立覆盖全员、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服务体系,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面对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既需保持战略定力,更应展现行动魄力,在就业市场深刻调整的窗口期,构建积极心态,树立“自渡”意识,全力以赴,早日确定毕业去向。
某高校2025年春季校园双选会现场 / 图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不一味卷体制
当下,“趋稳”成了很多大学生规划未来时的心理写照,也因此,“考研”“考公”“考编”“进国央企”高热不下。但在体制内岗位数量毕竟有限,占全社会用工总量比重很小的现实情况下,与其在独木桥上盲目内卷,不如转身拥抱更广阔的天地。
对于更多毕业生来说,如果不是为了一心想做如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类工作,与其困于“上岸”的执念,不如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锻造核心竞争力,尽快调整就业计划、落实就业去向才是正道。否则,履历大段留白,自己的人力资源价值就会贬值。
不盲目卷学历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很多大学生觉得高学历才能“镇得住”,一些同学为了追求高学历而不惜在考研路上“二战”“三战”。
当然,大学毕业继续深造学习的确能助力个人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将来求职就业争取更高水平的起点,同时也要认识到大学毕业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数据统计看,就业才是大部分大学生离校当年的毕业去向。
从个人职业发展看,与其“死磕”学历,不如先在职场实战中积累势能。
当下,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录取和毕业考核方式在持续优化调整,所以,高校毕业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再提升学历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真正的职场赢家,往往是在实践中持续进化者,而不是盲目的学历崇拜者。
济南某高校招聘会上,毕业生向企业代表咨询交流/ 图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不忧心学历“贬值”
不盲目卷学历,更不要忧心学历“贬值”。面对“学历贬值”的集体焦虑,需以发展眼光重构认知维度。
从社会发展来讲,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即创造约200万个新增岗位;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看,服务业占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升,人工智能与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势头迅猛,能够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优质就业岗位。
这些因素意味着,深造学习的同学可以用时间赢机会,以更强的核心竞争力赢得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勇敢迈出第一步
从求职就业目标设定方法来讲,“想做”“能做好”“社会需要”的交集是最理想的就业目标。但是,由于应届高校毕业生普遍社会认知度不足,在求职就业时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实际困难,难以科学地在自我与社会之间确定适合自己的“第一个落脚点”。这就需要高校毕业生勇敢迈出第一步。
如何迈出第一步?建议毕业生采用“三步定位法”:首先梳理兴趣与能力清单,其次研究行业发展趋势,最后锁定3—5个目标岗位。善用高校就业平台、AI智能匹配系统,将求职转化为精准投递的“技术活”。
在求职过程中,当你勇敢迈出第一步时,自信心才会越来越强,抗挫折抗压能力也会与日俱增。须知每一次面试都是认知升级的机会,每次复盘都是职场智慧的沉淀。
图源:摄图网
不排斥变化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现在我们正处于以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代技术革命中,新业态、新行业、新职业不断涌现。因此,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
拥抱变化,离不开脚踏实地。比如,老龄化社会催生的银发经济、人工智能衍生的智能服务,处处蕴藏着创新机遇。从这些角度看,高校毕业生会成为新形势下创业带动就业的主力军。
就业市场没有标准答案,人生选择亦无最优解。而毕业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在离开大学校园时给自己找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放下“非体制不可”的执念,挣脱“唯学历论”的枷锁,以开放心态拥抱变化,用持续学习应对挑战,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坚定自己的热爱,编织理想新篇章。
作者:褚庆成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